2025/03/06

為什麼拒絕別人這麼可怕?

「我和同事相處蠻好的,工作時聊得很開心,可是當他們邀約下班聚餐,我就開始焦慮了。其實我不想去,可是又怕老是拒絕會讓人錯愕,感覺會破壞關係。 如果說『不去』,會不會讓人覺得我變了?但如果勉強自己去,又會讓自己不開心。這樣的拉扯讓我壓力很大,甚至有時候會想乾脆徹底消失,眼不見為淨……但又覺得這樣也太荒謬了。只是偶爾的邀約,為什麼我會這麼害怕拒絕呢?」 「我覺得拒絕好像自己做了什麼壞事!」

聽著他的苦惱,我問:「你覺得,拒絕別人讓對方難過,就等於你做了壞事嗎?」 他愣了一下:「對啊,好像是這樣……而且更糟的是,我以前對他好的那些事,好像都會被一筆勾銷,甚至變成假的。」 「我甚至覺得拒絕會帶來某種報應。」
這種感受,其實很多人都有。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拒絕變得這麼可怕呢?


這與情感記憶系統成長文化有關。

1️⃣ 人對於「失去」的感受比「獲得」更強烈。 即使對方過去對我們很好,只要某一次拒絕我們,與過去的態度不一樣,我們就會感到意外、驚訝,甚至掉進負面情緒,彷彿失去了對方。

2️⃣ 受傷的記憶比快樂的記憶更深刻。 我們的身體有趨樂避苦的本能,受傷時,大腦會啟動「戰逃反應」,讓這次被拒絕的經驗深深刻在記憶裡,以防未來再次受傷。

3️⃣ 信念:「拒絕別人,會被報復?」 在亞洲文化裡,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與人為善」,避免讓別人難堪。耳濡目染之下,可能內化了「現在拒絕別人,以後別人也不會幫你,甚至會記仇」的想法,自然對拒絕產生恐懼。

4️⃣ 父母習慣「維持和諧」,但不擅長修復關係。 許多父母親戚那一輩,重視表面和諧,但當關係出現裂痕時,往往選擇避而不談,甚至從此不聯絡,很少示範如何修補關係。所以,當我們長大後面對關係中的小傷與衝突,經常只能想到「那就切八段!」

我們要在心裡面重新認知

✅ 你會長久珍惜的關係,需要能容許彼此的需求。 拒絕的另一面,是把自己的需求和對方的需求放在一起,考量和協商。

✅ 焦慮和不舒適是短暫的,練習安撫、與之共處。 當我們被拒絕,真的會立刻對對方翻臉、一筆勾銷所有的美好嗎?通常不會,我們可能會失望、生氣一陣子,但如果對方仍然願意如常互動,關係是可以延續的。換句話說,不論你是拒絕別人,還是被拒絕的一方,真正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回到這段關係裡?

✅長久的關係,靠的不是努力維持好的感覺,而是靠「互相理解」,讓彼此有更自在的空間。

所以,下次當你害怕拒絕時,試試看:先安撫自己的焦慮,表達需求,讓對方理解你的考量,然後,給彼此一點時間消化情緒。
祝福逐漸破除「如果我拒絕⋯」背後的魔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