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階段會經歷好幾個轉換 ,例如畢業後找工作、寫論文、準備考試、進行轉職… …。
這是上坡路,特別吃力。
而且往往沒有嚮導盯著,得自己領著自己一步一腳印找路向上。
許多人在需要加油,引領自己時,就被「拖延」、「渙散」、「靜不下來」等症狀上身。
我記得自己寫論文時,學會游泳、開始做飯⋯⋯。也聽聞學長姐們各種精彩的故事,很多人論文無法完成,卻練成吉他、陽台菜園豐收⋯⋯。那個時代沒有智慧型手機,追劇、手遊都不是選項,但人一旦想要分散注意力,不愁沒有地方。
這些症狀無非都是想要拯救被焦慮所苦的心靈。
可是,「焦慮」是緊盯著目標的教練,我們越是偏離航道,他越激動,會無所不用其極地點燃身體的動能。
⋯⋯⋯⋯⋯⋯⋯⋯⋯
他完成所有的訓練,現在最需要的是累積作品,投放出去。
但是,每天起床,坐到書桌前面,一打開電腦準備上工,就開始被各種影片吸引,或是漫遊通訊軟體,查詢有誰已經應徵上工作,私訊對方,然後著急等待對方回應,總希望有人多告訴他一些過程中的細節。
一天一天過去,他懊惱自己為什麼投入得這麼少。想著:「有幾個程度更不好的人都有工作了,我還在幹什麼⋯⋯。如果他們都拿到工作,我還有機會嗎?」
他說:「我很焦慮,所以開始各種瞎忙,很快又怪自己,惡性循環,我要怎樣可以不那麼焦慮?」
其實,惡性循環的關鍵在於:我們太想處理焦慮,想讓自己好受一點,而不太願意跟焦慮作伴,承認這段時間我們就是會住在一個溫度很高的屋子裡,勢必坐立難安。
我們的工作不是要把這個屋子降溫,而是要把關卡過了,就可以打開那扇門。
也就是說,和焦慮作伴的目標是,不擴大它,不被它燒傷,又能夠運用它給予的提醒和動能。
如果恐嚇和責備自己,就會擴大它。
如果堅持在裡面躺平,就會被燙傷。
如果可以跟上加快的心跳和呼吸,做點什麼,就不會錯過它的提醒。
關於擴大焦慮,他意識到對自己說的話,裡面滿滿的:「應該」、「要不然就」
「應該」通常來自各種跟別人比較的版本,成為腦袋裡迴旋的洗腦曲子

「我有那麼多時間我又沒有小孩,時間都是自己的,沒有要照顧的人來分割精力,所以應該要比別人做更多事。」
(忙碌跟交流有時候反而有靈感,也許自己也需要多與人相處。)

「有一個很厲害的人面試了兩家都沒有上,可是我認為他應該會上,連他都過不了了,那我都沒有準備好會不會只累積到一堆挫折,」
(你永遠不知道老闆的考量,專業能力只是其中一個面向。)

「我應該要一大早起來吃完早餐就去運動,刷牙洗臉就去運動,運動完洗個澡,洗過澡就應該要開始準備要教的設計品,至少一天做七八小時⋯⋯。」
(明明傍晚過後的時間是很多人創作爆發的時刻。)
沒有一定怎麼樣,看見各種可能在主流版本之外。
#和焦慮共處



⋯⋯⋯⋯⋯⋯⋯⋯⋯⋯⋯⋯⋯⋯
對你的 心說話:
直視焦慮的火焰
它來自未知的旅途,和尚未開發的自己
接受它,讓它在心裡有可以住下來的位子
同時,守護跟它之間的空間
視它為友,而不是消滅或擴大它
你的語言對內在每一部分都有影響力
訴說別人的故事將不斷提供新的燃料
例如用別人的成功來告訴自己沒機會了
用別人的努力來責備自己
你不會被這團火焰燒掉
它受召喚,跟著目標而來
它的存在意味著你在某個山頭的路上
你是安全的,也是前進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