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的過程,是一場內在的整理。我們帶著情緒、壓力、困惑走進諮商室,期待找到出口,但真正的改變,往往不是在諮商室內才發生,而是來自日常生活中持續的自我整理。
最近,一位來談者
在與他,與場域連結的片刻,我的內在畫面浮現一個打坐的小金身,在風火水裡,如如不動。(內在對整個狀態感知的隱喻)
他分享,這幾個月如何讓自己穩坐在工作的艱難、快速以及挑戰。秘訣是:一系列日常行動:
🌳 中午跑步,釋放情緒—— 早上如果有不滿或壓力,正好趁著跑步時發洩,一邊跑、一邊把那些情緒喊出來。
🌳 週末自由書寫 —— 花20分鐘寫下當下的思緒,除了釋放,文字也往往帶他找到最近的課題,從混亂中梳理出焦點。
🌳 每天晚上與家人禱告—— 有時在禱告中,聽到家人對自己的關切,感受到彼此在同一個方向和意願裡。
🌳 擁有禱告的夥伴,彼此支持 —— 除了共同信仰的同事,在教會裡也有一起禱告的弟兄,是彼此的支持。
🌳把握片刻時光,做身體掃描和正念練習 —— 讓頭腦獲得休息,爲物理性和精神性的身體帶來復甦的空間。
當他分享這些,我腦海中的畫面轉動了:那座小金身的周圍,有一層防護罩。
我相信每一個人做同樣的事情,不會是同樣的意義跟效果,那是很獨特的個人效應。
對認真的他來說,這些固定的整理時間,讓他知道即使當下無法解決某些壓力與情緒,它們也不會被掩埋,而是有個地方安放、處理。這種確定感,帶來#安全 與 #鬆,而唯有在安全與放鬆之中,我們才能把精神聚焦於當下,感受生活的脈動。
這樣的自我整理,還帶來了一個額外的禮物——#敏銳的內在觸覺。當我們願意騰出空間給感受,它們就不容易被日常的忙碌掩蓋,而能浮現、發展、產生新的洞見。他也分享了幾個重要的體會:
🔹 「無論外界如何評價,我的內在價值不會被動搖。」
這支持他不過度依賴外界的肯定,開始穩穩地認可自己。
🔹 「我與母親有許多相似之處,而這正是我需要突破,並且會帶領我邁向開闊的關鍵」 —— 他意識到母親的框架,意識到自己多麼不喜歡這些框架,而自己其實也不斷用相同的框架來看待事情。
🔹 「神在預備我,讓我迎接夢想。」—— 辛苦和不悅,在這樣的領受裡有了新的意義,成為前進的墊腳石。
我們不一定需要跑步、書寫或禱告,但我們都需要屬於自己的「整理心情」方式。或許是散步、冥想、畫畫,或是單純的靜坐回顧一天的心情。當我們有意識地為情緒與思緒騰出空間,不僅心理諮商會更有收穫,生活中的感動與成長,也將不再錯過。
⋯⋯⋯⋯⋯
他說每次談話完的當天都會花一兩個小時回顧,記錄重點。
上次會談完,看到我的粉專,也針對那次談話做心得分享,對他來說,又補充了一些視角。
我承諾繼續寫心得
我們互相感謝對方
這樣的工作真的是一份很深的祝福
以此祝福送給所有在療癒路上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