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4

愛情,需要心靈的門當戶對

這些年來,與他一同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經歷了四次分手。當我問他這些經歷帶來了什麼收穫,他回答:「我越來越清楚自己要什麼。」
在幾天的低潮沉澱後,他梳理出自己對伴侶的四個核心期望:

1. 曾經離開原生家庭獨立生活

這意味著對方擁有獨立管理自己生活的經驗,開始探索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當兩個人走進關係時,彼此才能有足夠的空間去磨合,而不會因為過度迎合對方,最終感到犧牲自己。

2. 若與父母同住,親子關係需轉變為成人對成人的相處模式

這代表對方不再是個依賴父母的孩子,而是一個成熟的獨立個體,尋找伴侶,而非另一個「父母」。
如果他與父母關係緊密,卻仍維持著孩子的角色,那麼可能會無意識地希望另一半加入他的家庭,並扮演相似的角色。若是他與父母關係緊張且充滿情緒糾結,則可能將未解的創傷投射到伴侶身上,期待對方「不要像父母一樣」。
「你不可以像我爸……你不可以像我媽……」這樣的恐懼,就像是一道無形的魔咒,讓關係陷入無止盡的防禦與拉扯,最終彼此都無法自在做自己。

3. 需要有一種無須思考的興趣,讓身體投入其中

關係中的小摩擦,往往因過度解讀而轉化為極端的痛苦。如果思緒總是將問題歸因於「我不夠好」、「你不愛我」、「你討厭我」,另一半將承受無盡的解釋與安撫壓力。
當痛苦襲來,頭腦會自動運轉,除非有意識地將能量轉移到其他投入的事物上。有人會烹飪、有人選擇運動、有人玩遊戲……這雖然不是解決關係問題的根本辦法,但絕對是調整自身狀態的重要方式。
許多人明知繼續鑽牛角尖只是在折磨自己,卻無法停下來,因為缺乏轉移專注力的習慣。想要在最低潮的時候培養新的行動模式,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我的女友心情不好時會去看書,我問她在看什麼,結果她都是在讀諮商類的書。我心想,完了,這些書的案例和標籤太容易對號入座,結果她看完後,我們的關係變得更糟!」

4. 曾經做過心理諮商,並且可以感受到幫助

關係中的課題往往既隱私又複雜,不容易找到能夠真正理解自己,又不會有負擔的朋友來傾訴。即使有,也不一定願意重複傾聽,並以中立的態度回應。
許多人希望伴侶能成為那個無條件理解自己的「最佳傾聽者」,卻忽略了——當你痛苦時,伴侶同樣也會感到痛苦。在壓力之下,人會產生本能的防禦機制,不是攻擊,就是逃避。即使對方再堅強,也無法無止盡地承受你的情緒需求。當他一直壓抑自己來成全你,最後只會反彈得更猛烈。
「如果他願意尋求諮商,表示他理解自己的局限,也尊重我的局限。他能在諮商過程中有所收穫,代表他願意開放自己。如果我們遇到關係的困難,至少有專業的支持,而不是兩個人互相折磨,又期待彼此拯救對方。」
當我聽他分享時,內心感到無比欣慰,因為他所描述的「理想伴侶」,正是這幾年來他自己的成長軌跡。他已經逐漸成為自己最想要的那個人。
「這樣的對象應該很難找吧?」他問。 「不會,因為你在找的,並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的。」我回答。「這樣的你,對某些人來說或許並不完美。你的清晰與界線,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不夠被在乎。」 他頓了一下,若有所思地點頭:「的確。」 「但至少,你已經具備了精準辨識自己需求的能力。」
找到一個與自己相契合的對象固然重要,但這並不是愛情的終點。如果他問我,還有什麼需要繼續探索的?
我會說:當你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完整的圓,並期待對方同樣獨立自足,那麼,你是否也在無形中保護著這個圓的邊界,不願意移動自己已建立的穩固空間?這背後是否藏著對「親密關係的不確定性」的恐懼?
因為一旦進入關係,必然會有搖晃、跌倒、彼此扶持的過程,而這正是成長的一部分。
相愛,還是要捨得給出一部分的自己。


在尋找愛情的過程中,人會經歷的轉變

  1. 我的生活不夠好,我不夠好,所以想找一個人來證明我值得被愛。(內在孩童的狀態)
  2. 我把自己照顧好了,我很好,所以想找一個需要我的人。(拯救內在孩童的狀態)
  3. 我活得很好,但不想讓任何人來破壞。(對親密關係感到恐懼的成人狀態)
  4. 我活得很好,可以照顧自己,也想撒嬌,想找一個願意與我共舞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