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內在感受的六個步驟:一個案例
他的父親能力不佳,但家族的人都很愛他,也願意支持他。然而,他們總是擔心他被騙,時常談論他如何輕易給予金錢的故事。例如,父親常常在路上遇到陌生人說「我沒有錢」,就直接掏出鈔票給對方,甚至在商店隨意給出上千元的小費。
這種行為也是父母離婚的原因之一。他的母親無法接受父親的慷慨,這讓她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最終選擇離開這段婚姻。
他回憶自己從小也喜歡分享,擁有什麼都希望朋友也有,甚至一次買很多份送給大家。家裡經營生意時,若有和尚來化緣,他毫不猶豫打開零錢筒,抓一把硬幣放進去。但這樣的行為讓外公和阿姨擔憂,說他「跟爸爸一樣,手很鬆,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如今,他仍會捐錢給理念相同的團體,捐款時感覺很好,但收到捐款收據時卻經常產生內疚,就像做錯事的小孩。
於是,我陪他透過**「六步驟」**來探索內在感受。
步驟一:邀請
他嘗試回憶自己「拿一把零錢給需要幫助的人」的動作,並陪伴這個行為背後的心理感受。
步驟二:打開感受
在回顧這個行為時,他浮現出幾種情緒:
- 憂傷:一種低落的情緒,似乎與父親有關。
- 想要彌補的感覺:好像在填補某種缺憾。
- 罪惡感:類似害怕與愧疚交織的感受。
步驟三:聆聽
他深入聆聽這些感受,發現它們背後的真實想法:
- 憂傷:「家族裡的人都不喜歡我爸爸,覺得他很麻煩。但當我做這個動作時,內心其實是在想念他。」
- 彌補:「也許我在彌補父愛的缺憾。爸爸的家族都熱衷捐款,我的叔叔甚至被家鄉稱為『大善人』,他也一直在幫助我爸爸。當我捐款時,好像能與家族的美好特質連結。」
- 愧疚:「媽媽精打細算,確保我衣食無缺。我知道她擔心財務,因此當我捐錢時,心裡會對她感到抱歉,因為我明明知道這是她的痛處。」
步驟四:回應
此時,他讓內在更成熟的自己來回應這些聲音,站在現在的位置,而非某個家人的立場。
- 對憂傷(想念父親)說:「我可以讓他的優點活在我的心裡,而不需要向家族證明什麼,也不用為此爭辯。」
- 對彌補(傳承家族特質)說:「或許我們現在的生活順遂,也與爸爸和他的家人曾經行善有關。我無法直接接觸爸爸,但透過善意的行動,我也在傳遞愛,而這種愛終究會回到我的家人身上。」
- 對愧疚(對母親的擔憂)說:「媽媽的精打細算,我不完全認同,但我也理解她的擔憂。我害怕自己沒有界線,變得像爸爸一樣窮困潦倒。但其實,我有能力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步驟五:象徵
他為這個內在整合找到一個象徵畫面:
「我背著包包,一手分享東西,一手握著拉鏈拉上的包包。」
- 拉鏈拉上的包包:代表我要守住的部分,也就是對生活的責任感。
- 分享東西的手:代表與人連結的快樂。
這個畫面提醒他,分享與守護並非對立,而是可以並存的力量。
步驟六:回到當下
最後,他為這個探索寫下一句話:
「平衡的給予與接受。」
這不僅是對金錢的態度,也是對人生的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