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開學,一個小六的孩子墜樓身亡,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然而父母跟孩子可能都有焦慮、害怕和難受的心情。
父母的焦慮是:我的孩子聽到這樣的消息會感覺如何?他們會不會也有心事不願意告訴我?他們是否也在某個黑洞裡,而我可能忽略了?
孩子也許面臨:
- 好奇困惑:他為什麼要這樣?
- 害怕焦慮:有時報導的細節,會讓孩子感同身受,面對類似的校園場景,可能會引發替代性的身心反應。
- 擔心緊張:也許某個同學也曾經跟他說過有類似的想法,或者孩子身邊有正在憂鬱低落的朋友,他們可能相當憂心朋友的狀況,又被對方告知不能說出去,而陷入左右為難的狀態。
- 共鳴與陷落: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感覺無意義、困住,想要解脫,想要拋下一切的念頭,這很正常,只是通常一閃而過,注意力能夠很快回到眼前的生活。但這類事件,可能觸發和加深這類念頭,使孩子再度被這些想法吸引,不知道如何跳脫。
在父母的角色,如何跟孩子談談這件事?如何支持他們坦露自己的脆弱?並讓他們知道這些感受和需要都可以被包容、被接住,不用獨自承受。
一、了解孩子的訊息來源以及接收到的資訊。重點不在於資料的真實或完整,而是了解他們的社群如何看待這件事,以及這些討論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 中性提話頭:「你知道今天有個六年級的小女生墜樓嗎?」
- 保持開放:「你怎麼知道的?」「老師怎麼說的?」「你看到的那個IG貼文可以借我看一下嗎?」
二、貼近孩子的感受。孩子可能一開始無法覺察,或者不敢細談,父母可以先坦露自己的心情。不用過多說明,也不要質疑他的任何表達,包括他說「沒有啊,還好啊」,留空間給孩子覺察和發酵。
- 關懷:「當你聽到同學說… …,你的感受是什麼?」
- 共情:「是喔,嗯,我跟你一樣覺得… …」、「其實我感到蠻難受,也不知道怎麼想這件事,你會嗎?」
- 接納:「你有嚇一跳或害怕嗎? …這樣的事情發生,這些感覺都是會有的。」
三、釐清孩子對新聞以及自殺的想法。
- 首先需要知道,在孩子的小圈圈以及他們的社群,對這個新聞的觀點是什麼,提醒孩子保留空間,不過度臆測,尊重當事者。
「他們是這樣想的嗎?有可能,但也不一定,對吧?其實我們都不會完全清楚,只是,某些言語,對當事人的家人和朋友有可能造成傷害跟壓力,所以呀,我們提醒自己,保留空間,帶著祝福跟尊重的心,好嗎?」
- 其次,了解孩子的交友社群關注的焦點。有時他們會討論關於自殺的主題,也互相交換想法,或相關經驗。這裡很重要的是溫暖中性的態度,維持聊天氣氛,不要說教。
「你有遇過同學跟你說想要自殺嗎?…真的呀,也許難免都會遇到困難,會有這個想法,他怎麼了呢?」
「你呢?你有沒有遇過?像這種完全卡住,想不出辦法,覺得非常困難的時候?」
「當你聽到同學跟你說想要自殺,你的心情和想法是什麼?你怎麼回應他呢?會害怕或緊張嗎?如果他希望你不要跟老師說,那怎麼辦?會不會很為難?」
「朋友或同學遇到像完全卡住的情況,你覺得他可以找誰幫忙?如果是你呢?你會願意找人幫忙嗎?」
四、給予孩子情感的保證。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有傷害自己的念頭和行動,但如果這個念頭已經在他的心裡萌芽,而大人卻急著告訴他絕對不可以有這種想法,絕對不可以這麼做,他的表達一定會退縮,不讓你知道,因為沒有人願意說出馬上會被否定的內在真實。那麼,接下來孩子就需要孤單的承受這些絕望的感覺,承受想傷害自己的衝動,直到這個衝動超過能控制的範圍。
所以,父母需要釋出一些空間,讓孩子真的感覺到,我們願意承認他內心的痛苦,以及那些難以忍受的感覺,不論事情的表面看起來有多麼微不足道。
- 坦露類似的脆弱:「你知道我有一段時間…(困難的時期),也想不開過,那時候真的…,你有過那種時候嗎?」
- 對於堅強能夠自理的孩子,特別要找機會表達:
「我知道你一直都把該做的事做好,我看到你的努力,有時候你可能也怕我會擔心…如果你有很累很沮喪,不想努力的時候,可以讓我知道,我會試著理解,或協助你找可以理解和幫忙的人。」
展開這些話題,背後的目的是和孩子有情感連結,進一步讓他們知道,不論遇到什麼樣的痛苦,他們不需要一個人面對。
父母展現的態度可以依循以下的原則:
- 不把焦點放在新聞中的故事細節。
- 不批判、論斷、威脅。不說「真不知道這些小孩在想什麼」、「他們知道這樣旁邊的人有多難過嗎?」「你絕對不要有這種想法。」「這樣做會… …」
- 關懷、交流、保持空間、不強迫孩子回應。當父母展現願意聆聽、接納的態度,孩子會放在心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