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裡想得比表達出來的更多,有時候在意的跟說出來的剛好相反。
所以,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偶爾為自己的角色感到幸運,我不是他的父母,也不是要管他紀律和功課的老師,於是不用正面承受他的反應,可以開一個空間,一起整理衝突戲碼的幕後花絮和番外篇。
♡♡♡♡
最近有什麼牽掛情緒要整理的嗎?
恩,還是跟爸爸媽媽有關的吧!
上個禮拜校慶, 很累,開心地想著下午要好好休息,晚上家人約好要一起出去吃飯。回家時,媽媽跟妹妹在看韓劇,等他們看完了,終於可以出門吃飯了。這時候媽媽發現很多小家事沒有做,例如:廁所的垃圾倒了,可是垃圾桶還沒有鋪上新的報紙。媽媽大聲質問:「為什麼沒有鋪報紙?」我跟妹妹約好垃圾由我倒,妹妹負責鋪報紙,所以我叫他們去鋪,這時候小妹心不甘情不願落下ㄧ句她最常說的最討厭的話:「為什麼是我?」
媽媽又發現其他小地方,像是桌子沒有收乾淨,氣了,就說:「好啊!你們拖沒關係,要拖大家一起慢慢拖。」我進房間看到妹妹東摸西摸,問她怎麼不趕快做,她回:「媽媽說反正要拖大家一起拖。」我氣得去鋪報紙,說:「沒關係,反正都我來做,
你們都不用做!」然後也對媽媽吼:「我們拖就不行,你拖就可以!」
最後各自回房間,整個晚上都很悶,帶著那種情緒睡著。媽媽給妹妹錢,叫他們出去吃飯,他們來找我,我也沒去。
他心裡面OS:「如果那麼在意家事,她看韓劇之前可以先檢查,她也可以做,為什麼要拖到看完韓劇,急了才霹靂啪啦一直罵……。」
孩子心裡有一面鏡,在學會照自己之前,先照向父母,把母親給的批評反射回去,常常太犀利,其實不只是氣話。
我問:累了一天,帶著一些受傷的感覺,也餓了,為什麼不讓自己好好出去吃飯
我要吃的不是那頓飯,而是那頓感情!
多很感性真摯的訴求,但是彼此賭氣的時候,「需要」和「失望」都包裹在攻擊力道理。於是,大家最後最善意的作法,就是停止發射,帶著自己的「氣」回房。
我媽很容易因為家事而動怒,就算她只罵一個人,她潑出來的不是一杯水,而是一桶,所以,其他人也都會滑倒。
這麼精確的描述,如果父母可以看到孩子對「情緒潑灑」的側寫,應該可以轉個心情,換個氣氛吧!。
♡♡♡♡
想不想找機會跟媽媽談你的想法?
我覺得他應該多做一點,現在洗碗、桌面、垃圾、掃地、拖地、衣服洗和曬,都是我們三個小孩要做的。負責很多,就表示要被罵很多,可是如果我們提出來,他會說他負責煮飯了,煮飯最累,不然我們煮煮看。
如果我跟他說:他可以看韓劇之前先檢查,早一點提醒,不要耽誤出門或休息的時間。他會說本來就是你們自己應該做好的,為什麼還要我提醒。
意思是:反正會被頂回來,最後只是攻防戰
孩子在問的是:你可不可以不要那麼有情緒,媽媽想要的重點是:你們可不可以把事情做好,做好我就不會生氣了。
♡♡♡♡
有一個放假的早上,一起來就聽到爸媽在吵架,我媽問我爸:後面的回收堆得跟山一樣,為什麼不去收?我爸回說:我有整理廚房,也有處理衣服呀!那你為什麼在那裡滑手機,看到了也不去做,如果那麼急的話!
聽他們越講越幼稚,所以我就很暴走地把衣服拿去洗,害我一大早就在生氣!
如果家事目前是最容易引爆的起火點,很適合大家一起討論,你覺得呢?
可是只要一討論,這些討論的過程很容易被大人拿來重申對小孩的提醒,而且妹妹他們也不一定敢說出心裡面真正的想法,反正會被反駁。我爸爸講話很反諷,就算溝通很順利,我們答應了一些要求,我爸爸也會說:「講的比較好聽,就不要講一講又做不到,這樣討論有什麼用。」
他對於「親子對話」的輸入和輸出,有固定的內在劇本,得先過自己這一關,突破充滿過去經驗的「想像」,新的可能性才出得來。
我說:要談到彼此心意相通,的確不容易,常常撞到對方的牆。但我還是認為表達可能有價值,你想想:雖然那天你沒有表達完整,但是你說了一部分,我猜媽媽的確惱怒,當下不想接受或冷言冷語,可是除了當場的反應之外,有其他的嗎?
我覺得:他還是聽見了,後來的幾天,我媽的挑剔沒有這麼多,他有一點在忍。所以應該還是有用。
那麼我們想想,可以採用怎麼樣的方式來面對「家事」和「情緒」的僵局?
我想:趁大家聚在一起吃飯時,用寫紙條的方式,每一個人可以寫給另外四個人希望別人要改進的地方,這樣每個人會收到四張,只是看看,不一定要討論。
這孩子心裡面真的希望這個家的氣氛更好,真的希望幫這個家找到彼此交流的安全方式,他不希望爸爸媽媽收到小孩的建議之後不斷地解釋或把責任推回來,當然也幫自己留點可以後退的空間。
對,所以你在舉辦這個活動的時候,可以跟大家說:我們寫出心裡的想法,交換,如果真的是自己的狀況,就可以收下,改進;如果不認為有這個狀況,就當作參考。
好啊!
青春期的孩子的確想得多做得少,即使有好的想法,化成了言語,可能變成父母心頭上的刺,但不要忽略他們的洞察力,最珍貴的是內在的盼望,一開始表達可能很粗糙,不過,想一百個迴圈,整理一點點:推論一百步,走一步,都是生命中很珍貴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