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

督導筆記

 她碰到的案主,目前要處理的狀況是這樣的:


「兒子30幾歲了,很多事情不夠成熟,親密伴侶一直換、工作薪水少,⋯⋯我跟他一講話就生氣,他怕我批評,就躲我,不敢講真話。」

她觀察到:這位媽媽關心孩子,想到孩子就有滿腹情緒,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同住, 孩子12歲的時候自己再婚才接來同住,心裡有遺憾愧疚。現在孩子已經成年,對孩子無法放心,難免著急和生氣。兩個人都很關心對方,也會一起逛街吃飯,但是一互動很容易有口角。

🌹在治療師的心理需要有方向

以這個例子來說,有三條脈絡可以進行

一、處理情緒:陪伴這位媽媽,面對關係裡面不斷囤積的情緒,如果遺憾愧疚少一點,看到孩子的現況,就不會急於指點,或者在不說的時候生悶氣,包括跟自己和孩子生氣。

二、做媽媽的認同:對孩子的期待,往往反映著媽媽期待自己成為怎樣的母親,可以處理「我不是一個夠好的媽媽」、「我不知道怎麼當媽媽」的議題,裡面包含了:
     孩子怎麼看我這個媽媽?
     前夫怎麼看我這個媽媽?
    現在先生的家人怎麼看孩子還有我這個媽?
    我自己怎麼期待和承受在這個角色裡的經驗?
支持她重新認識在這個媽媽的角色的體驗,整理一路上的選擇和經驗。

三、認識孩子的需要,處理目前的互動模式。
媽媽關心孩子,孩子想迴避。孩子尋求她的認同,她則想戳破孩子的自我感覺良好,支持媽媽思考這個模式如何運作、如何暫停、她擁有怎樣的選擇空間。

這位心理師,想要先走第一條路,陪伴媽媽面對過去延續到現在的情緒。
但是當碰觸到情緒的時候,媽媽總說:「這我這我都知道啦」、「我已經放下很多了」、「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比較急比較直接」。

心理師體認到媽媽重重地把情緒放著,不想繼續深入面對這些情緒能量。

媽媽轉向談孩子最近很多不適當的行為,於是心理師跟著談到底要如何跟孩子相處,如何支持孩子,媽媽數著最近做的努力,每一個敘述停在「都沒有用啦」,生氣和無奈的情緒。

心理師接著想:又回到情緒裡,應該要處理情緒的,可是又可以預料往情緒走一些,一樣會卡關,心理師問:談話裡的方向,要一直堅持嗎?可以轉換嗎?

🌹談話的方向當然可以轉換,要覺察自己在轉彎時候的起心動念。

上面這個例子,例如一開始支持媽媽面對心裡面的種種感受,但在敘述裡面發現孩子也許面臨了一點危機,媽媽需要給幫忙,於是可以把方向定位在當事人此時此刻更需要的地方。

🌟但是,要注意,往往我們想轉換談話方向,不是因為當事人更需要別的,而是我們自己覺得挫折、覺得困難、覺得卡住了。

如果是後者,更需要的是覺察「為什麼這個方向很重要,但是當事人卻不願意前往?」「為什麼明明卡在情緒上過不去,我卻不敢直面他需要面對這個議題?是什麼我們都想要迴避?」

🌹覺察轉彎的原因,跟自己討論,跟當事人討論。這個討論,會讓我們停下來,覺察之後,帶著意識一起做選擇,而不是被某個挫敗推往另外一個方向。

這裏,把卡住的現象,好好看一看

心理師可能會看到,他不敢站到媽媽的面前,幫助他跟情緒連線,因為他害怕被拒絕,也害怕看到媽媽逃跑,彷彿自己做了什麼不對的事。

媽媽會看到,他最討厭看到孩子逃跑,他害怕自己要給出去的幫助被丟棄,於是要不就告訴自己沒有用,不用做了;要不草草做提醒一下,吼幾句,不會是從長計議,慎重為之。因為太害怕被拒絕了。

也許媽媽在孩子12歲的時候雖然把他接回來,可是忘了讓自己同時回到媽媽的位置上,和孩子的情感一直沒有重新接通,凍結在當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