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德林的聚焦心理學,有一個核心的概念是「體會」。
內心對於一個情境的體會,超越頭腦的思考,體會既包含過去的脈絡,也會暗示接下來可以前進的下一步。這種體會,如果硬要找一個靠近一點的語詞,我覺得是「靈感」。他用體會(felt sense),主要是強調,一個議題的過去記憶、思考、感覺、願望… …,這些訊號的整合,可以通過身體來觸及。
簡德林用打高爾夫球來做比喻。
對一個高爾夫球手來說,要做出精準的揮桿,要注意到環境、注意到球、注意到桿、注意到目標、注意到手與腳和轉身,有這麼多因素,而這些卻不可能通過大腦來一一對接,進而得出揮桿的動作。
他揮桿時,數百塊不同的肌肉在幾秒之內匯集成一個動作,這是身體自動地把所有這些細節當作一個整體來對待,以全身性的感覺來完成揮桿的動作。你也可以像高爾夫球手一樣,在需要的場合下尋求這種類似的感覺,當一切都在你的注意力裡面,然而你卻不向大腦尋求合適的檔案,而是接觸身體上的深感來尋找這個訊號。
簡德林舉了一個演講的例子,我覺得很有共鳴,因為我常常依靠體會開口說話。有一次督導邀請我跟他的學員分享如何做個案,我開口說完話,他說:之珮每次開口都滔滔不絕,這些東西好像不用經過腦袋⋯⋯,哈,他挺了解我的。
簡德林的例子是:假設你正在參加一個研討會,準備說一些相關的重要內容,此時別人還在發言,你在等待機會發言時突然被分散了注意力,其他人正好結束了說話,輪到你了,你一下子無話可說,在你能夠回憶起那些丟失的要表達的語句之前,你要如何喚起你的記憶呢?你如何尋找它呢?
這時候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體內,在身體裡面慢慢地摸索,去找到這個體會,這不是你之前準備好的演講語句,取而代之的是你對你發言內容的整體體會,只要願意讓自己簡單的平靜下來,敞開心胸,開始輕輕的默念:「我的發言是關於… …」,會讓這個體會從你的身體裡面通過喉嚨展開來,慢慢地記憶就回來了,想要說的話再次浮現於你的腦海。
這是因為你對所要表達的東西早有一個體會,這個體會裡面包含了數十個甚至上百個組成成分:你想要表達的意思、賦予它們的感情色彩、想對這些聽眾表達的理由、預期從觀眾得到的反響等等,這個體會像一團能量封包,早就在你開始說話以前存在裡面。開口說話的時候打開它,想表達的語詞會源源不絕的冒出來。
簡德林在書中有幾個簡單的步驟,大家可以試試看。
一、讓自己保持安靜,選擇你喜歡的或認為漂亮的東西,一個具體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你特別的東西,用1到2分鐘去感受。
二、設定好,問自己「為什麼我喜歡?」或者「為什麼我認為這是漂亮的?」
三、讓自己感受一下這個「特別」或者「喜歡」的整體感覺,看看你能否找到一兩個語詞來勾著它。
四、讓自己感受這些語詞整體意味著什麼,是否有新的語詞和感受產生。
我自己用這個步驟來感受「黃金獵犬」對我的吸引力,覺得很有意思,整個身體都在微笑。
如果跟這幾個步驟沒有任何的共鳴也沒有關係,因為他的學生們就是在這樣的信任、渴望與做不到之間,一步一步地走出整套培訓課程。
❤️10月底開始,我和賴奕仁老師在加惠基金會開設澄心聚焦線上進階班課程,我負責後面四堂課,這四堂課學習「覺察圈」—穿越自身議題的細膩聚焦實踐。
四堂課中間會有夥伴的讀書會以及練習。
會有大量的交流以及彼此示範分享。
歡迎已經完成初階課程的夥伴,或是想要複訓的夥伴,明年我計畫開實體課,所以遠距的夥伴可以把握這次的機會線上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