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卡片,由我開始發想,王郁婷心理師編撰,Rose Laura繪圖。
怎麼樣分享這套卡片,支持想要自我療瘉的夥伴來運用它,課程架構跟時間長度,一直在變動調整,這一次用半天的時間來分享,雖然意猶未盡,但是課後學員們願意交流,共創群組,也讓我覺得,有些過程第一輪先淺嚐輒止,自己摸索一段路,再來共同深化,也是可行的路徑。
工作坊裡面我跟夥伴們分享,這套卡片背後的理念:
🌳讓困擾回到脈絡中
你想要處理的某個議題,不是單獨的一種情緒或狀態,例如處理「不安全感」、「恐懼金錢流失」等等,它是一個關係組合,並不是你天生就無法信任人,而是你進入 了一個讓你不安的情境,如果要在這個情境裡活,你需要面對這個情境中的「元素」
好比說:讓你困擾的「不安全感」,發生在你跟某個特定的人之間,而這個人的行為特質誘發你的焦慮,是因為喚起你某些經驗,或者也跟此刻你正在面對生涯主題有關⋯⋯。於是,在卡片程序中,你可以擺放出「自己」、「某人」、「工作」。
例如你想處理拖延,這個狀態發生在你跟某個任務之間,那麼這個議題的組合,也許可以是「自己」、「眼前任務」、「情緒」。
🌳一次體驗一個單點,投入不同的位置,是邁向整合,而不是勉強拼湊。
讓能量可以串接在一起,互相補位、互相引動,來自於覺察和理解,很多困難會來自於你希望是A,而不想要B,但不論是A還是B,都在你眼前的「局」裡,如果她在你的心裡面,那麼他一定也被你投射於外,如果他是外面的人與事,那麼他必然也在你心裡有一團能量(不然你不會提到),既然在意,就把他拉出來,好好聆聽。內心不同部分互相隔閡是最耗能量的。
🌳換位思考之外,記得開啟身體的通道。
有的人其實很可以換位思考,但卻發現換位思考之後更糾結,因為反而揹負了對方的感受和想法,好像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場行動,會有罪惡感,站在對方的立場,又覺得掙扎委屈。我們很難兩全,可是一定有一些新的意義可以在無法兩全的情況下長出來,這需要超越雙方對立的觀點。
這個觀點要生出來,仰賴內在比較平和寬闊的情緒空間,因此把處於雙方的情緒能量調和下來是必須經歷的,卡片程序的一開始就是邀請身體,對我而言這也是諮商工作的必要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