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9
可以看重感覺但不要依賴
圖片中的紙條,是一位國中生畢業典禮當天托老師交給我的禮物。
小卡片的文字帶給我感動,也讓我驚訝。
「到底勇敢在哪裡?我怎麼沒看出來。」
兩年多前,老師把他帶來諮商,學生椅子大概有四條木板,他只願意沾上一根,我常常極輕柔的邀請他可以往後坐一點,讓身體更放鬆,他總是搖搖頭客氣的婉拒。
整個身體姿勢彷彿隨時得準備好逃跑。
沒說話的時候,不停的清喉嚨,後來發現只要不是隱身在人群中,要以自己為主角作點表達,就有各種輕微的聲音和顫動。
我跟老師確認過,他是不是被勉強來的,老師只說,邀請他,他願意。
多次按奈住建議暫停諮商的念頭,因為心裡面很強烈的感覺是:「我似乎帶給他莫大的壓力,他並不喜歡,只是不好拒絕。」
後來我決定,除非他表達不想來,否則就按兵不動,我的責任是在諮商室裡用他的頻率跟他相處。
即使第三年會面,沈默的時間依然很多,一句話要講完往往超過1分鐘,最後一次居家上課,我們連線通話,有時候安靜到我以為斷線了,又突然聽見他的聲音… …。直到跟媽媽見面,才知道他在家裡越來越不一樣,直到看到這張卡片,才知道在他心裡這是「聊天」,而不是「酷刑」。
密集的跟許多人相會,那種事情後來的發展推翻原先感受的小故事很多。
有時候跟一個人相談甚歡,甚至感到兩情相悅的地步,回到訊息裡,卻突然覺得變了個人換了一張臉,有些東西總是在我們未曾意識到的地方,蓬勃冒出頭來。
所以,我的感覺是錯的嗎?
沒有錯,只是不完整。
往往握住一隻腿,就以為參透了整隻大象。
如果從強烈的感覺出發,我會把願意練習談話的男孩勸走。
苦苦追究突然變質的互動究竟誰有責任。
這兩年,對於某個人或某件事捎來的感覺,我接收。
未必跳進感覺裡去分析:所以對方是好人還是壞人?好意還是惡意?這是值得的機會還是不值得的機會?
特別去覺察這個感覺在裡面驅動的反應是什麼:想攻擊、想躲起來、想爭取、想拒絕?
這個反應會告訴我,過去我習慣什麼?喜歡什麼?害怕什麼?介意什麼?
順著反應,就是順著自己的慣性,而這個慣性往往又會讓我驗證當時一股腦的感覺。
並不是喜歡的、舒服的感覺,就表示:對了!
也不是感覺不好的事情,就一定沒有轉機。
很多人說:我蠻相信感覺的。
我的觀察是:如果依賴第一感覺一陣子,發現自己的行動越來越固定,例如多半都是後退放棄,或者多半都是往前進,那麼這個感覺不是全面的,是來自相同的出發點,可能跟過去的經驗黏在一起,衍生出某些強烈的內在喜好,或者恐懼、厭惡, … …。
沒有不對,只是這裡有一個選擇,你可以選擇沿用過去的模式,也可以跟你的感覺保持一點距離,覺察它、聽清楚、同時對它的意見持保留態度。
當人們說:我的感覺蠻準的!
他們所說的不是「感覺」,而是對情況的直覺,這是對一個情況多角度的瞬間體會。必須來自於這個人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相關的領域,開放自己好好經歷,收集體驗,才能夠超越自己習性的偏好,抓到整個情境的訊號,這樣隨之而來的觀點,就不會侷限於順著自己的慣性,而忽略其他部分,忽略內心想要突破的渴望。
今天晚上,感覺不適合寫東西。
伴隨:連續寫很多天了,可以休息。反正有寫沒寫差不多…,不會影響任何人…。寫完一定很累都沒時間休息等等念頭。
這些念頭太多,感覺太強烈,跟它們聊完。
開始寫
沒有強迫或說服「不想寫的感覺」
現在要寫完了,身體蠻放鬆的,頭腦也是。
跟自己拔河,可以不等於壓抑自己。
這是新的體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