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週專輔團督開始了,一團接著一團陸續展開。有些團體希望第一次聚會,能讓大家有機會彼此熟悉、建立連結。所以安排了暖身分享。
今天我們分享,這幾個月來面對的一個主題,包含過程中的心情轉折,以及是怎麼走過這些變化的?是什麼支持了你?可能是外在環境的幫助,也可能是內在的想法轉變。最後,大家會抽一張祝福卡,為自己留下一個小禮物。
較年輕的夥伴正面對的多是工作挑戰、來自同事與環境的壓力,還有選擇的困難。
而我、總督導,還有一位年長的夥伴,則已經進入人生的下半場。對我們來說,人生定型了,選擇變少,沒有太多要掙扎的決定。生命主題來到:家人的健康、自己的健康,還有如何讓生活更平衡的取捨。
#關於平衡與自我照顧的覺察
最近,我因為腸胃問題去看中醫。醫生跟我說,我的身體有點焦慮,還問我最近是不是常猶豫不決,想太多。我愣了一下,因為沒特別感覺自己焦慮,只覺得生活中很多事要處理,壓力難免有,但不至於焦慮吧?不過,我還是答應醫生,回去試著觀察,也許這是我自己沒注意到的地方。
結果,我開始發現,自己有時會對孩子說:「你不會緊張嗎?不會害怕嗎?」比如,女兒想拒絕老師,或者兒子的專題報告快到截止日,還被老師嫌棄,不斷被要求修改,他卻能慢慢吃飯,慢慢做。我心想:「天啊,要是我,早就邊做邊哭,覺得壓力爆棚了!」
這些小細節,讓我意識到,原來我是容易焦慮的,只是這些焦慮很快變成因應的行動,還幫助我在生活任務中一一過關,所以一直把它視為平常,於是長期以來,身體一直浸泡在偏緊張的狀態中,逐漸累積,變成症狀。
最近也跟一位前輩交換心得,他提醒我:「做這份工作,一定要給自己足夠的空間,讓內在消化、沉澱。我們這類型的人,本來就比較敏感,否則也做不了這一行。所以,情緒上的共感是避不開的。不管這些情緒來自外界,還是自己本身的特質,都是實實在在的。」
他還說:「頭腦夠鬆,全身專注在身體上,深度夠深,裡頭的情緒和壓抑的部分才能代謝。如果沒有仔細覺察,可能連自己失衡了都沒發現,等到身體撐不住出狀況,才驚覺問題的嚴重性。」
這些分享,對我來說很有感,最近展開更規律的澄心和身體練習,讓內在有更多空間可以表達,自我滋養和平衡是我這一年的大主題。
今天有位輔導老師分享,他上學期遇到瓶頸,心裡也累積了不少情緒。在督導和個別諮商的選項中,他選擇了個別諮商。
下午也有位心理師分享自己最近身體有好多的疼痛,即使有生存焦慮,即使很困惑:我會不會太弱了?單純接案不是比較輕鬆嗎?他還是拒絕了新機會,承認自己不行了,需要更多緩衝的空間。
我好欣賞這些年輕的生命,他們比從前的我對自己更誠實,也更勇敢,深深的祝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