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4

可以早一點開始觀照自己

 這兩週專輔團督開始了,一團接著一團陸續展開。有些團體希望第一次聚會,能讓大家有機會彼此熟悉、建立連結。所以安排了暖身分享。


今天我們分享,這幾個月來面對的一個主題,包含過程中的心情轉折,以及是怎麼走過這些變化的?是什麼支持了你?可能是外在環境的幫助,也可能是內在的想法轉變。最後,大家會抽一張祝福卡,為自己留下一個小禮物。

較年輕的夥伴正面對的多是工作挑戰、來自同事與環境的壓力,還有選擇的困難。
而我、總督導,還有一位年長的夥伴,則已經進入人生的下半場。對我們來說,人生定型了,選擇變少,沒有太多要掙扎的決定。生命主題來到:家人的健康、自己的健康,還有如何讓生活更平衡的取捨。

#關於平衡與自我照顧的覺察

最近,我因為腸胃問題去看中醫。醫生跟我說,我的身體有點焦慮,還問我最近是不是常猶豫不決,想太多。我愣了一下,因為沒特別感覺自己焦慮,只覺得生活中很多事要處理,壓力難免有,但不至於焦慮吧?不過,我還是答應醫生,回去試著觀察,也許這是我自己沒注意到的地方。

結果,我開始發現,自己有時會對孩子說:「你不會緊張嗎?不會害怕嗎?」比如,女兒想拒絕老師,或者兒子的專題報告快到截止日,還被老師嫌棄,不斷被要求修改,他卻能慢慢吃飯,慢慢做。我心想:「天啊,要是我,早就邊做邊哭,覺得壓力爆棚了!」

這些小細節,讓我意識到,原來我是容易焦慮的,只是這些焦慮很快變成因應的行動,還幫助我在生活任務中一一過關,所以一直把它視為平常,於是長期以來,身體一直浸泡在偏緊張的狀態中,逐漸累積,變成症狀。

最近也跟一位前輩交換心得,他提醒我:「做這份工作,一定要給自己足夠的空間,讓內在消化、沉澱。我們這類型的人,本來就比較敏感,否則也做不了這一行。所以,情緒上的共感是避不開的。不管這些情緒來自外界,還是自己本身的特質,都是實實在在的。」

他還說:「頭腦夠鬆,全身專注在身體上,深度夠深,裡頭的情緒和壓抑的部分才能代謝。如果沒有仔細覺察,可能連自己失衡了都沒發現,等到身體撐不住出狀況,才驚覺問題的嚴重性。」

這些分享,對我來說很有感,最近展開更規律的澄心和身體練習,讓內在有更多空間可以表達,自我滋養和平衡是我這一年的大主題。

今天有位輔導老師分享,他上學期遇到瓶頸,心裡也累積了不少情緒。在督導和個別諮商的選項中,他選擇了個別諮商。

下午也有位心理師分享自己最近身體有好多的疼痛,即使有生存焦慮,即使很困惑:我會不會太弱了?單純接案不是比較輕鬆嗎?他還是拒絕了新機會,承認自己不行了,需要更多緩衝的空間。

我好欣賞這些年輕的生命,他們比從前的我對自己更誠實,也更勇敢,深深的祝福他們!

2025/03/08

澄心進階2025向生命致敬

 昨天這一期進階學員相聚了!


上午,我們聊了整個課程架構,以及「澄心聚焦」的精神原則。夥伴們也說說自己的初衷。

夥伴分享:
「上完基礎課,我的心變得比較柔軟,對自己溫和了,也比較能放鬆地面對家人。」
「我發現我的慌亂不是因為感受太多,而是因為我沒有穩穩站在自己的中心。我想讓自己更穩定,現在還來得及,慢慢鬆開原生家庭帶給我的糾結,也為接下來的許多別離做準備。」
「這幾年剛好每年年初跟著澄心課程整理自己,像是讓自己準備好迎接接下來的一切。」
「生活裡事情很多,明明知道要給自己時間,卻總是做不到,其實唯一能真正服務自己的時候,就是上課的時候。」
「升學主意的影響之下,我一直都是靠著意志力撐過所有難關,疫情期間接觸到澄心,才發現原來有另一條路——接受與等待。現在又要邁向人生的下一關,滿多自我懷疑,所以想透過這個課程,來找回內心的穩定。」

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學員聚在一起,各自帶著自己的狀態,總是編織出屬於這一班的獨特氛圍。去年,一群心理師一起學習,討論離不開助人工作的應用與學派的比較。

今年,這班的夥伴們,有人生下半場的學長姐(包括我),有準備結婚的夥伴,也有在家庭與工作間努力平衡的夥伴,大家帶著各自的生命需要前來。很受觸動,忍不住分享一段很私人的經驗和體會:

曾經陪伴一位家人自殺的朋友,同時與一位靈性工作的朋友交流,後來深刻地理解到:如果有一天我們離開這個身體,會帶走什麼?不是物質,不是頭銜,而是情緒的頻率,以及我們曾經的學習。

於是,這些年來,當有機會參與內觀與體驗內心的方法,比起優先思考如何應用在工作或家庭,我更珍惜能夠看見與鬆綁自己,清理那些囤積的情緒印記,拓寬自己的視野。

這一期的助教也分享了他同在的初心。

完成訓練師里程之後,現在對他來說,是否要開課反而不那麼重要了。他更珍惜的是在課程中與人連結,觸碰彼此流動的生命力,給出與體驗真誠而無所求的陪伴。

然後,我不得不說——我真的太愛碎碎念我的腿了!

昨天課後,一位朋友拿著筆記來找我,說想跟我分享點東西。我一看,筆記上寫著兩個詞:「整復」、「頌缽」。他說:「從基礎班到進階班,一直聽到你提到腿,所以想跟你分享一些可能有幫助的方法……」

欸,我真的有這麼常講嗎?居然從基礎講到進階?!原來自己默默念了一整路,難怪昨天中午助教也要推他的教練給我⋯⋯。

這次特別難得,有兩三位夥伴從桃園以南趕來參加實體課程。
謝謝大家,八方來聚!

2025/03/06

小時候那個惡劣的我

 一個大女孩說,她高中畢業之後就不再跟以前的朋友聯絡。


我很驚訝:為什麼呢?以前明明常聽到你們小圈子下課會聊天,分組都在一起,跨年、耶誕節,也去過不同的地方瘋,怎麼就不聯絡呢?
她:雖然沒有發生什麼大事,窩在一起也沒有什麼不順利,可是其實蠻累的,而且我不太喜歡這幾年的自己。

她揪出跟朋友相處時最不喜歡的自己

🌱躲藏:我曾經有一個好朋友,家裡資源很多,他也很大方,常常讓我看一些新東西,帶我去不同的地方,在他身邊很開心很有面子,可是我家很窮,拿不出對等的東西,一直覺得自己不應該待在他旁邊,那時候甚至不敢讓他知道我家住哪裡,爸媽做什麼工作⋯⋯一直有很怕被發現的感受。

🌱裝模作樣:同學聊天會說最近買的東西,去過哪裡,很多時候那些東西我都沒有,也沒去過,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假裝自己有,自己去過,說得一副也有一些經驗的樣子⋯⋯。

🌱同流合污:國中高中的同學,很喜歡觀察別人,對不同圈的人,就會說他看到那個人怎麼樣怎麼樣,他覺得怎麼樣怎麼樣,其實那時候常常很驚訝「有這麼嚴重嗎?」但我反而會因為他們特別關注一些人,也開始觀察,找一些可以說嘴的地方,可是心裡真的沒有討厭對方⋯⋯。

🌱嫉妒:有一次看到一張紙條,上面的內容在講我的壞話。不知道是誰寫的,那種紙條是上課的時候會互相傳來傳去,講一些秘密的那種,後來,我也寫一張紙條,上面寫「某某很討厭⋯⋯」,我寫的是當時最好的朋友,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那時候的心情是:我被討厭,也想拖他下水,嫉妒他為什麼可以被大家喜歡⋯⋯,可是根本跟他沒關係… …。

「我覺得自己很假,很惡劣,而且很累… …。」

🔳

好真實的現象,好真實的掙扎。
聽她說著,淚水淺淺在眼眶裡轉,
因為我心裡也住了一個那樣惡劣的女孩,很久很久沒有想起來,不確定有沒有好好的看過他?他是否在某個角落,被驅逐討厭著?

我嫉妒好朋友,為什麼可以跟那麼多男生打打鬧鬧,我都不知道怎麼融入⋯⋯
害怕同學經過家裡的店面,遇到在櫃檯寫功課的我,不想讓他們看到家裡的環境、爸爸的穿著⋯⋯
喜歡的男生的媽媽穿著洋裝和高跟鞋來送便當,我想跟媽媽約在沒有人會看到的角落⋯⋯

也許,努力的孩子,用力適應的孩子,都會走過這許多小心思。
然後為這些心思羞愧難耐
為了扛「假面的我」而精疲力竭

難怪她要切斷聯繫,要切斷的倒不是那些朋友,而是令自己感到厭惡的過程。

可是當我們想要切掉自己,切掉一些歲月,默默的我們也會跟這個世界變得疏離,外界便逐漸因陌生而可怕⋯⋯。

所以當這個大孩子接著告訴我:畢業之後在家一段時間,逐漸不想出門,即使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且知道做了會開心、有收穫,也常常臨出門打退堂鼓。我並不意外。

也許有一個原因是那個「羞愧疲憊的自己」不敢隨便出動了,他畢竟服務我們這麼多年,到頭來只覺得功虧一簣,當然欲振乏力。

幾年來那麼努力,願意適應小社會的自己擱淺了,還剩下多少能量可以出得了門呢?

假面我,需要被放鬆
躲藏我,需要看見自己的價值
惡劣我,他的情感需要被接納和原諒

用現在的眼光重新跟這個世界建立新的理解和連結的同時
也記得和青春稚嫩的自己聊聊天

聊一聊那些事,記起當時每一個選擇的脈絡
聆聽了,才有資格對自己說:我理解
理解了,寬恕和接納是自然而然的

 


最近收到一位讀者來信,信中提到他跟著「與內在的刻意練習」梳理自己。這個過程支撐他面臨歲末最大的打擊時不至於崩潰。

他與伴侶的關係,兩個人在生活檯面上可以合作,相處安好,實際上充滿地雷,有很多來到嘴邊不能出口的問句,處處都是得小心的界線。早就山雨欲來風滿樓。

他說
「附檔是我做的一些紀錄,有說要給您看,我自己也會反覆看,有情緒的地方再走一走,總之,真的很謝謝您跟您的書,為我打開了另一個內在世界,雖然我都是依照當下內在感覺隨意使用,但真的幫助我很多,讓我在收到她的訊息跟面對她不愛我的現實時,我能穩住自己,因為我已經先帶領我自己誠實的面對自己了。」

我們懷抱渴望和恐懼時,頭腦思維傾向於合理化,扭曲心中所見所感,好讓自己繼續投射希望。但是,投放越多的希望,忽略越多真實所感,心裡埋藏的恐懼越大,越是把自己推向崩潰的危險邊緣。

與其讓恐懼成為黑夜裡蠟燭的火焰創造虛擬實境,寧願聆聽內在的訊息,擁抱恐懼,在真實的黑暗中,摸黑前行。雖然看起來很慢,但才會走在真實可通行的道路。

謝謝這位讀者的分享,被他觸動,昨天晚上我運用內在關係整合卡來做梳理。

🔳

主題:想面對過去一年的我,以及今年2023的我

第一個畫面

🔸中間是此刻的觀照我:在這個位子裡,沒想到一直看著2022的自己。

🔸左邊是2022的我:把手放在上面的時候,感受到這個部分好想要跳起來,上面卻有天花板,而且這個小人偶,身體受傷扭到。心裡對於經歷的過程感到篤定,但同時是虛弱的。

這是很有趣的體驗,因為我過去的這一年沒有覺得自己很撞牆或者受傷。

(運用情感身體和直覺進入一個位子,往往很跳,跟意識上本來認知的,常常有落差,這不需要解謎,接受這個現象,接受就帶來流動,這就是接觸內心的重要意圖。)

🔸右邊是2023的我
很大而化之,沒有什麼顧慮,有精神。

三個我,進入他們的位子,狀態差很多,可是在意識的層面我不知道這些落差是什麼。

跟著程序走向第二個畫面

2023的我,看著2022的我,內心無語,這個看的眼光,勉強可以形容為一個念頭「就是這樣啊」。他像一個大姐,有些霸氣,懶得囉唆,直接簡單。

我無法解釋,也沒有解釋,可是我進入相對的另外兩個位子,去感受這個2023的我這樣的眼光,身體裡面有一種氣旋,逆時針然後順時針⋯⋯。

🔳

整合卡的歷程,到時帶給我一個提醒, 2022年裡,有些沉重卡住的感受狀態,在當時沒有被注意到,可以回頭照顧她。

上面信件文字有一句話很感動我—「⋯⋯我自己也會反覆看,有情緒的地方再走一走。」
如果要回看2022年經歷一些大事件的自己,我會選擇書本裡面其中一個簡短的歷程,也在照片的地方跟各位分享。

謝謝寫訊息回饋和給我信件的朋友,也謝謝這個粉專上所有的朋友,深深地感謝有你們同行,祝福你們新年平安❤️





你知道,對自己循循善誘有多麼不容易嗎?

 「不知道是天氣的關係,還是我的習氣又冒出來了,總之最近很沒有活力,不想工作,每天醒來都有想要請假的感覺,立刻就開始盤算要找誰帶班…」

「不過我覺得自己還不錯,不是說變得很有活力或者願意上班,而是我好像可以跟自己循循善誘。」

我:什麼意思?你以前不會對自己說一些規勸或鼓勵的話嗎?

他:也會,可是我通常這麼說之後,就很容易好像內心開始吵架,然後就更想擺爛完全不掙扎了。

我:現在跟自己說一些鼓勵的話,心裡的另外一些部分比較聽得進去嗎?

他:也不知道有沒有聽進去,可是跟我覺得跟誰的關係比較好有關,就好像關係比較好,比較能夠勉為其難地互相接受比較不會有心中爆炸的感覺。

有關係,就沒關係了。
友好的關係,就算意見不同,也可以歌者慢慢喬,沒那麼快分道揚鑣。

我開始想他心裡那個出來主持,大局的部分做了什麼?

但我很熱情地跟一個人說:「我在」,這句話讓人安心,可是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不論他做什麼,他是什麼樣子,我跟他的關係空間都會在不會關閉連線,我會持續的在這裡輸入我的關注放進去我的情感並且接收由他那裡而來的訊息。

關注、放入情感、接收對方的消息,就是「在」的具體落實。

所以,跟自己在一起又是什麼意思?

就是不論在這個情境下的自我是什麼狀態?我都跟這個部分的自己保持一份關係,這份關係的元素包括我關注著這個部分的自我的變化,我向他表達情感,我接收來自他的消息。

今天早上我有一種很熟悉的沉重的感覺,很不情願睜開眼睛起床,對接下來的所有安排感到厭煩,然後我把自己拉起來,腦袋裡都是困倦疲憊和沒有希望感的念頭,因為在今天之後還有很多重要的任務,需要我更有活力,更有意願,所以我這個樣子怎麼辦呢?

有一個自我,他好厭世。
有一個自我,他對整個情況,包括自己和外界感到焦急憤怒。

在各種沉重疲憊酸痛夾雜的身體空間裡。
在各樣不耐煩著急難過的聲音之間
有一個空隙,那個空隙中的自我意識就是知道要離開床舖、一切不會那麼糟,明白「往前走吧」

我把生活意志的權杖交給他,他沒有色彩和聲音,但掌握著方向盤。

在各種拉扯之中,怎麼找到這個空隙?
從跟自己說:「沒關係,我在。」

厭世的我在我梳洗刷牙、收拾客廳、注意時間的過程裡,從肩膀和膏肓散發熱氣,像躺在地上癱軟伸張擁有請假資格的小孩。

著急憂心的我不斷翻開行事曆,提醒我尚未完成,要加緊腳步的地方,為我證明今天有多麼緊湊,明天有多麼驚險。

在出門及交通的路上,保持觀察,接收來訊
歌唱、祈禱、給予回音,真感情
保持關心,尋找小確幸

❤️最近一位來訪者分享,我雖然在天氣轉換的時候陷入了憂鬱(最近有好多人都提到這個狀況),可是我沒有掉下去,也不能說我做得很好,但是我好像可以對自己循循善誘耶

你知道能夠對自己循循善誘是多麼不容易的突破嗎?

澄心在蘭陽2023

 即使同樣的主題,有類似的教學目標,也不會有兩場活動,產出一樣的收穫。


經驗性的療癒方法課程,團體夥伴的此刻,匯聚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大家相互打開交流,連成一片沃土,我帶來自己的思考和體驗,分享方法架構,進入這片土壤,然後不可預期會培育出怎樣的苗,開出怎樣的花朵,讓我們各自帶回去。

記錄一下夥伴與我討論的其中三個主題

❤️在陪伴的位子,總是擔心自己沒做什麼,或者擔心做出來的對澄心者造成打擾。不做,或者多做都令人不安。

事實上,不管陪伴者心安還是不安,只要他在,就能讓澄心者的旅途逐漸沉穩,不斷接觸自己的流動。

人與人同在相當珍貴,有沒有陪伴的守護差別很有感。

❤️你不可能預測到別人需要什麼,不離席,彼此核對,才能共創合宜的溫度。

我們在內在動物冥想裡面,大家體會到要靠近一隻動物,要先了解他的習性,貿然前進,他未必可以接受。也有澄心者反應,陪伴者發出溫和同在的聲音,他覺得被打擾,當陪伴者說出篤定的字句來回應,他反而感到安心。

你的內心的不同部分,或者每個議題中感到痛苦的那個小我,也是如此,他所需要的陪伴也很獨特,把陪伴別人的那份細心,也放在自己身上吧。

❤️
夥伴:「我沒有感覺」、「我不知道要覺察什麼」
我:我們的五感,其實一直在接收,例如說你坐在地板上,就會感覺到地板硬硬的… …。
夥伴:對呀,我能感覺到地板硬硬的,可是我為什麼要感覺它?這對我有什麼意義?
我穿衣服,我也可以感覺到這個衣服在皮膚上,但是感覺它要做什麼呢?

😂,好真實可愛的經驗,地板跟衣服真的沒什麼,對我們想處理的那些更深刻的東西而言太微不足道了。可是,我們向外向內的連結能力需要發展的歷程,如果總是忽略在近處在身邊的存在,對他們關起門來,又怎能到達深處或者遠方?

明年春天,澄心聚焦高階與基礎班在加惠基金會

喜歡團體督導2023

 今天走過這個學期的第十場團體督導

每一場團體督導我都好感謝主辦單位、邀請我的老師和心理師們。
因為這個可以跟專業夥伴、助人工作者交流連結的機會是如此的豐盛,充滿滋養。

雖然團體的動力和走向不可預期,但是很珍惜,因此一直用慎重的方式準備好自己。

準備好一個樂於開放和靈感連線的自己。

🔳

如果提前收到個案報告,前一天,我會打開個案的故事,用自己設計的卡片,走一遍流程,用心靈象徵的方式走入個案的世界,體會一遍他世界裡的不同角度。

不在意這些體會是否正確,只是藉由這個過程,把自己打開,這通常幫助我進入個案討論時,有豐沛的感受和思緒,且較能穩住並且接待團體裡不同角度的交流。

當天早上算好時間起床,在瑜伽墊上做運動,然後整理家裡,把孩子的房間、客廳和廚房收拾乾淨,接著坐下來開始靜心收拾自己。

🔳

今天有教育局的長官蒞臨,跟我討論:
「你們做這樣的工作,一直接觸別人的負面情緒,會不會塞得很滿,自己撐不住?那要怎麼辦?」

所以這個工作有一個不在台面上的倫理要求是:要有一些清空自己、整理自己的方法、不斷地成為容器。前提是成為能倒空容器的人。

簡單的概念如此,落實起來不容易,而逐步落實的分享,可以參考書籍:「與內在的刻意練習」。(今天學校也有買書送給參加的老師)

我跟他分享,心法蠻容易領會的,可是要成為日常的一部分,得發展出自己的儀式感。

就像我上面提到參加團體督導之前做的事⋯⋯

書裡面的六個步驟,以及內在關係整合卡程序,完全可以被更改,它們最重要的功能,是提醒自己,把「清理內心」當作一回事,有始有終,哪怕只有幾分鐘。

今天下午有一些空檔,拿出卡片,把早上的心得整理了一下,把最後的感想寫在日記裡,接著打開分享的群組,看看大家如何用功⋯⋯

🔳

很感謝在鶯歌高職工作的好朋友,一直給我許多的愛,感謝那裡的老師和主任,一次有一次一年又一年不膩煩的分享給我饒富收穫的場域。

你的思維具有力量,你對自身體驗的掌握超乎想像

因為偶然之間聽了吳若權老師說書,認識「財富的吸引力法則」

當時引起我興趣的原因是因為它似乎談的不是財富,而是內在想法與感受的互動。

於是把這本書找來閱讀,發現它平易近人,而且適用於核對、省思我們與自身願望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書裡面提到:「你生活在一個兼容並蓄的宇宙裡,也就是說,在這個納入型的宇宙中,沒有*排除*這件事。當你看到想要的東西,並且表達出你的願望(書裡面談所謂的表達,我的體會是在面對願望的時候所編織的思緒念想),等於說:那就是我想要的,快來吧。當你看到不想要的東西,大喊「不要」,防堵他,也等於說:快來吧,這個我不想要的東西。」

我們周圍的事物,有想要的,也有不想要的,你往哪個地方編織思緒,就在那個地方建立了網絡。

怎麼擺放注意力,是一種選擇,周圍有非常多選擇。在生活裡,注意不想要的東西,其實可以有很正面的意義,只要你關心自己的感受,透過讓你有負面感受的東西來釐清自己想要什麼,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

先承認你不想要,然後引導思維,把注意力轉移到想要的地方,接下來振動頻率就會改道,和你的願望聯絡上,你的人生體驗才前往所想要的事物之中,而你不想要的事物則會從體驗裡面淡出。

用心實踐轉換思慮的過程,能自然地轉移注意力,這就是選擇自己的體驗。

書中有一個例子,關於一個父親處理不斷尿床的兒子,我覺得很平易近人。

❤️❤️

一個年輕的父親對自己的小兒子每天晚上都尿床感到無計可施。一大早起來發現床單和衣服都濕透了,真的很令人討厭,而且他擔心情況持續下去,會讓他情緒崩潰,也會讓小兒子跟他的關係很緊繃,他尋求幫助:他已經長大了,不應該再尿床!

問:早上你進去他的房間時情況怎麼樣?
父親:只要一聞到味道,我就知道他又尿床了。

問:那你有什麼感覺?
父親:很無助、生氣、挫折。他尿床的問題持續了好久,我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

問:你會跟你的兒子說什麼?
父親:我會叫他把尿濕的衣服脫掉,進到浴缸裡。我告訴他:他長大了,不該再尿床,我們早就討論過這個問題。

對這個父親來說,他的做法只會讓兒子繼續尿床,🌟因為這種情況控制了他的感受,他就無法用他的力量去影響這個情況。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如果他可以為他的感受工作,那麼他就有力量去改變這個情況。🌟

🌳進入兒子的房間,看到不希望發生的事情發生了。

🌳承認不想要的事情發生了,不對抗。

🌳問自己:想要什麼?
想要兒子不再尿床。

🌳問自己:為什麼想要那個東西?
我希望我的小寶貝起床時很開心,全身乾爽,以自己為榮,不覺得丟臉。

🌳強化新的思緒歷程,為自己帶來豁然開朗的感受。當心中發出的思維,帶來的感受,跟想要的願望達成一致,父親的狀態就有能力為兒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這個父親後來在踏入兒子房間時,用不同的狀態對兒子說:
「噢,這是成長的過程,大家都經歷這個階段,你就要長大了,現在把濕衣服脫掉,去洗洗澡。」

這位父親不久之後,就回饋兒子再也不尿床了。

❤️❤️

負面情緒發生,是因為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事物裡不想要的面向上,或者對焦在匱乏以及缺少的部分。我們不需要責備這樣的過程,要明白情緒是一個很棒的引導系統,讚美自己能夠覺察這個引導系統,然後選擇和願望連線。

透過思維創造的歷程裡,記得自己的影響力,把負面的情緒當作一個訊號,重新調整思維,放在自己感覺正面的地方,用心選擇協助自己的思維方式。

內在關係整合卡特色

 這套卡片,由我開始發想,王郁婷心理師編撰,Rose Laura繪圖。


怎麼樣分享這套卡片,支持想要自我療瘉的夥伴來運用它,課程架構跟時間長度,一直在變動調整,這一次用半天的時間來分享,雖然意猶未盡,但是課後學員們願意交流,共創群組,也讓我覺得,有些過程第一輪先淺嚐輒止,自己摸索一段路,再來共同深化,也是可行的路徑。

工作坊裡面我跟夥伴們分享,這套卡片背後的理念:

🌳讓困擾回到脈絡中

你想要處理的某個議題,不是單獨的一種情緒或狀態,例如處理「不安全感」、「恐懼金錢流失」等等,它是一個關係組合,並不是你天生就無法信任人,而是你進入 了一個讓你不安的情境,如果要在這個情境裡活,你需要面對這個情境中的「元素」

好比說:讓你困擾的「不安全感」,發生在你跟某個特定的人之間,而這個人的行為特質誘發你的焦慮,是因為喚起你某些經驗,或者也跟此刻你正在面對生涯主題有關⋯⋯。於是,在卡片程序中,你可以擺放出「自己」、「某人」、「工作」。

例如你想處理拖延,這個狀態發生在你跟某個任務之間,那麼這個議題的組合,也許可以是「自己」、「眼前任務」、「情緒」。

🌳一次體驗一個單點,投入不同的位置,是邁向整合,而不是勉強拼湊。

讓能量可以串接在一起,互相補位、互相引動,來自於覺察和理解,很多困難會來自於你希望是A,而不想要B,但不論是A還是B,都在你眼前的「局」裡,如果她在你的心裡面,那麼他一定也被你投射於外,如果他是外面的人與事,那麼他必然也在你心裡有一團能量(不然你不會提到),既然在意,就把他拉出來,好好聆聽。內心不同部分互相隔閡是最耗能量的。

🌳換位思考之外,記得開啟身體的通道。

有的人其實很可以換位思考,但卻發現換位思考之後更糾結,因為反而揹負了對方的感受和想法,好像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場行動,會有罪惡感,站在對方的立場,又覺得掙扎委屈。我們很難兩全,可是一定有一些新的意義可以在無法兩全的情況下長出來,這需要超越雙方對立的觀點。

這個觀點要生出來,仰賴內在比較平和寬闊的情緒空間,因此把處於雙方的情緒能量調和下來是必須經歷的,卡片程序的一開始就是邀請身體,對我而言這也是諮商工作的必要活動。

系統排列工作—受害者與加害者命運交疊有嗎?


當我們發現內在快被某個人搞瘋的時候,通常希望跟他劃開界線。在嚴重受創的遭遇之後,加害者自然就是我們無法忘卻,卻最不願意想起的人。
海寧格在工作中,一開始請受害者把加害者推出去,但這不是整體療癒動能的方向。


他在工作中發現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命運交疊在一起,一開始,他請加害者出去,離開受害者的場域,彷彿在對個案的意識和潛意識宣告,讓那份牽連到此為止。
直到在瑞士的一場工作,改變了他的觀點。

課程中一位男性的案主,猶太人,並沒有任何家庭成員遇上納粹迫害,但是他的母親自殺,而這個男性案主的身上也觀察到深陷在想要自殺的危險中,他們的心靈深處跟猶太人的被害者的命運結合為一。
海寧格請七個人代表被傷害的猶太人,七個人來代表殺害猶太人的加害者,場中加害者籠罩在巨大的痛苦中。
隨著場域動能,被害者伸出他們的雙手擁抱了加害者,加害者開始不一樣,說:這只是我犯下的罪行之一,我必須為諸多的罪行負責。他們的心靈深處是合一的,#兩者在愛中連結,因為他們清楚的看到,他們的命運受到這份巨大的連結力量掌控。


順著整體療癒的方向,能夠創造生命自然前行。隔絕會讓我們暫時感到好過一點,是休息而非前進。
一個又一個的排列工作,海寧格發現 :在家族中的某個孩子某個成員的身上可以看到加害者的影子,他們代表了加害者,他們承擔了加害者的命運,我必須要把加害者放進這個家族,那麼他就有自己的位置,其他的成員不需要代表他。而同樣的被害者也要被接納在加害者的家族中,那麼其他成員也無需代表被害者,這是我在實務經驗中得知的。
關於後代的孩子,具有加害者的影子,我在實際工作裡面,看到的現象之一,例如:

一個被迫害的父親,如果他從未解開自己的狀態,他很可能投放給孩子的愛裡面,會包含:

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受害
更不希望孩子成為害別人的人
未解開的情緒張力,讓他敏感於孩子展現的類似「攻擊」、「自私」、「殘忍」… …
也敏感於孩子在他的人際關係裡,如何被對待,是不是吃虧被欺負?
也就是說,他很可能沒有辦法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歷練自己的人性,以及與人磨合,因為孩子身上顯露的蛛絲馬跡,會刺激他的創傷印記,使他感受到被憤怒或恐懼所侵犯,使他必須採取行動。

而這個孩子的感受會如何?
他的內在會痛苦,因為處處受限、無法伸手伸腳,逐漸累積憤怒,產生攻擊的傾向⋯⋯。

表意識裡,父親是害怕他變壞、害怕他受害,而潛意識中孩子會感覺到自己像個加害者一樣,讓父親受苦,在底層動力的現象裡面,的確父親會無意識地把孩子投射成加害者,而孩子也真的站在那個位置,體現了加害者的能量。
在個別療癒裡面,這個孩子可以透過自身生活經驗的整理,對自己的鼓勵,突破制約,提升對自己的了解,讓自己更完整。
在系統排列裡面,他如果看到父親的情結與他之間的關聯,把加害者放進心裡面空缺的位子,將會解開他與父親之間被害(受限的孩子)與加害(控制的父親)的關係。帶著祝福和尊重的心,回到自己在家庭裡的位子。
孩子不再感受到父親總是害怕自己存在或表現的樣子,將會獲得真正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假使孩子活得越來越好越來越自在,父親也終將釋懷,感到圓滿,感受到:不論我遭遇了什麼,我已經把它變成一份禮物帶給我的孩子,因而我也能接受我所遭遇的,原諒我自己,也原諒這個故事裡的其他部分。

為什麼拒絕別人這麼可怕?

「我和同事相處蠻好的,工作時聊得很開心,可是當他們邀約下班聚餐,我就開始焦慮了。其實我不想去,可是又怕老是拒絕會讓人錯愕,感覺會破壞關係。 如果說『不去』,會不會讓人覺得我變了?但如果勉強自己去,又會讓自己不開心。這樣的拉扯讓我壓力很大,甚至有時候會想乾脆徹底消失,眼不見為淨……但又覺得這樣也太荒謬了。只是偶爾的邀約,為什麼我會這麼害怕拒絕呢?」 「我覺得拒絕好像自己做了什麼壞事!」

聽著他的苦惱,我問:「你覺得,拒絕別人讓對方難過,就等於你做了壞事嗎?」 他愣了一下:「對啊,好像是這樣……而且更糟的是,我以前對他好的那些事,好像都會被一筆勾銷,甚至變成假的。」 「我甚至覺得拒絕會帶來某種報應。」
這種感受,其實很多人都有。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拒絕變得這麼可怕呢?


這與情感記憶系統成長文化有關。

1️⃣ 人對於「失去」的感受比「獲得」更強烈。 即使對方過去對我們很好,只要某一次拒絕我們,與過去的態度不一樣,我們就會感到意外、驚訝,甚至掉進負面情緒,彷彿失去了對方。

2️⃣ 受傷的記憶比快樂的記憶更深刻。 我們的身體有趨樂避苦的本能,受傷時,大腦會啟動「戰逃反應」,讓這次被拒絕的經驗深深刻在記憶裡,以防未來再次受傷。

3️⃣ 信念:「拒絕別人,會被報復?」 在亞洲文化裡,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與人為善」,避免讓別人難堪。耳濡目染之下,可能內化了「現在拒絕別人,以後別人也不會幫你,甚至會記仇」的想法,自然對拒絕產生恐懼。

4️⃣ 父母習慣「維持和諧」,但不擅長修復關係。 許多父母親戚那一輩,重視表面和諧,但當關係出現裂痕時,往往選擇避而不談,甚至從此不聯絡,很少示範如何修補關係。所以,當我們長大後面對關係中的小傷與衝突,經常只能想到「那就切八段!」

我們要在心裡面重新認知

✅ 你會長久珍惜的關係,需要能容許彼此的需求。 拒絕的另一面,是把自己的需求和對方的需求放在一起,考量和協商。

✅ 焦慮和不舒適是短暫的,練習安撫、與之共處。 當我們被拒絕,真的會立刻對對方翻臉、一筆勾銷所有的美好嗎?通常不會,我們可能會失望、生氣一陣子,但如果對方仍然願意如常互動,關係是可以延續的。換句話說,不論你是拒絕別人,還是被拒絕的一方,真正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回到這段關係裡?

✅長久的關係,靠的不是努力維持好的感覺,而是靠「互相理解」,讓彼此有更自在的空間。

所以,下次當你害怕拒絕時,試試看:先安撫自己的焦慮,表達需求,讓對方理解你的考量,然後,給彼此一點時間消化情緒。
祝福逐漸破除「如果我拒絕⋯」背後的魔咒。

2025/03/02

與意外之間的關係 從受害到創造的轉變


最近,在內在關係整合卡的群組中,一位夥伴分享了自己面對 2025 年以來心情的淤積。


短時間內經歷知名人士突然過世的消息,家人也遭遇意外。這些事件帶來強烈驚嚇與恐懼,他決定用內在關係整合卡來排列自己與「世事難料」的關係。

牌卡歷程展開後,他發現「意外」緊貼在自己的背後,靠得如此之近。這個排列讓他有機會專注「看到」自己與意外之間的關係,當他分享這個發現時,難受下降了一半。

看到他的過程和分享,讓我蠻感動的,靜下心來面對自己,過程並不困難,但有這樣的意願和落實,卻很難得。

我想進一步分享我的感動

當一個人面對內在糾結,開始去了解自己與這份糾結的關係時,這份了解本身就帶來了轉變。因為我們不再只是糾結的受害者,而是開始與它建立新的關係。
這位夥伴的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意識到內心感受:當意外接二連三地發生,他察覺自己內心浮現了恐懼。這是第一步,看見的同時,「恐懼」成為內在的一部分,不是比「我」更大的全部。

  1. 透過排列具體化關係:當他透過牌卡歷程排列出自己與意外的關係,他不再只是沉浸在恐懼,而是觀照了「意外」、「自己」以及彼此的關係。視角的廣度跟高度轉變了。

  1. 關係的改變帶來轉化的漣漪:當他看見並分享後,有一種「鬆」開始發生,體感的改變,就是內在改變的訊號。「意外」是可以面對的存在,跟意外之間不會只有恐懼,有更多情感和智慧會慢慢地注入,隨之,我們跟命運的關係質地也會變得不同。


內在有想要前行的生生不息的活力

即便身處艱難,我們內在依然具備持續運行的力量,那是一種期待未來、推動轉變、帶來成長的能力。  

然而,當我們因著事件而陷入怨懟和恐懼時,這些情緒會構築出「封閉狀態」,使創造力無處扎根,我們會感覺被困住了,別無選擇。

但當我們開始向內探索,擁抱那些被視為「問題」的痛苦時,我們便不再只是無助的受害者,被命運擺布的感覺也會鬆動。  

我們無法跳過恐懼和驚嚇來連接內在的廣闊,我們需要與當下的狀態直接聯繫,才能進一步改變視角,拓展空間。  

向大S、方大同,以及2025年以來遭逢意外與困難的靈魂致敬,願我們所有的領會,成為對生命以及對他們的祝福。

2025/02/26

澄心—尋回中心我


今天陪伴了一位剛上完基礎課的學員,做了一場個別澄心。 

在聚焦想處理的主題之前,他帶著滿滿的感受來到我面前,傾倒這兩個月來累積的種種情緒與念頭。
家人遭逢急性重症,讓他原本安住的內心被狠狠地攪動。本來,課程結束後,已經能夠運用這個方法陪伴自己,但突如其來的變故,像一輛大卡車開進生活,把原本安放好的秩序全部攪亂。 

這段時間,別無選擇把心力都投注在照顧家人的需求上,生活節奏緊繃,腦海裡裝滿的,都是如何幫助家人的種種考量。他忙碌於醫院、家裡、銀行之間,處理無數瑣事,而在這過程中,許多深層的傷心與人生感慨也不斷地湧現。 

他說:「我剛學會澄心時,很能感覺到自我陪伴的力量,就是『中心我』,但最近好難靜下來陪自己,感覺中心我不見了。」 

聽他的分享,我開始思考——在我們僅有的三十分鐘內,什麼才是他內在最需要被陪伴的?什麼是我們此刻可以一起來照看的? 

我們一起截取這段時間種種關鍵字,最後,他感受到自己的身心能量停格在「中心我」——這是他整個人最渴望觸及的主題。我引導他為自己下一個定錨:「我想要親近臨在的本質,中心我,… …我願意向這個體驗敞開。」 

接著,我們進入感知流,他開始覺察到各種身體反應——頭皮發麻、手微微顫抖、胸口緊縮,一連串的深吐氣與打嗝,直到淚水緩緩落下。 

他輕聲說:「心酸酸的,好像某個部分終於探出頭來,撥雲見日,有一種終於被看見的感覺……像是被老師看見,也被自己看見,既開心又難過。」 

然後,畫面浮現,如同晴天,朗朗而開闊。 我鼓勵他記住這個畫面。

剝開繁雜,找到安住的地方,這正是澄心中騰出空間的練習。

在這次進階課程裡,我會分享澄心的療瘉應用版本
運用澄心來做清理與釋放
在澄心中協調內在不同部分交流
運用澄心安著內在資源
⋯⋯

2025年的能量起伏劇烈,不向內清理,便被推著往外噴發。
但願我們都能在紮穩核心的基礎上,有力量的行動,不斷向內消化整合,向外乘風破浪。

2025年進階課程結束,2026年不會開課,如果還有人想加入這期課程,歡迎與我聯繫。期待我們在進階課程中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