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孩子選擇性緘默





很多在學校沉默的孩子,在特定公開場合很安靜,面對新的挑戰,往往選擇沉默以對。不會馬上跟從老師指令,不知道他心裡想些什麼。往往詢問父母,他們會說他在家裡不是這個樣子,有的孩子在家被形容為話多、脾氣暴躁,有的孩子雖然話不多,但願意跟家人互動,也有玩得很野的一面,這是學校老師們難以窺見的狀態。

他自己也不清楚心裡面的害怕長什麼樣子,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突然變這麼大?他的家人們更困惑的是:你為什麼判若兩人?

這樣下去,你如何進入社會?一個朋友都沒有怎麼辦?

當孩子選擇性緘默

可以嘗試理解的是

天生特質對衝突敏感,有自己的意見,對於「被關注」焦慮度較高。


媽媽說:「對,我在那裡喊破喉嚨,他就發呆;我坐在他旁邊,碰碰他,很小聲很堅定地跟他說,他真的反而會開始動。」

老師說:「我傳達指令後,就離開,我發現他需要時間消化,雖然有時候慢到你會以為講出去的話消失了,但他多半會自己動,他不喜歡被盯著。」

有些孩子伴隨閱讀和書寫上的困難

「他不喜歡閱讀,只願意用聽的;陪他寫作業會發瘋,練過很多遍的字,老是記不住筆畫,在小學重視書寫的環境裡,他越來越安靜了。在學校不會反抗老師,就是不反應,什麼都動一點點。」

有些孩子攜帶著創傷

她是家中老二,在學校面無表情,盯著老師看,沒有言語也沒有手勢,叫她站起來發言或朗讀,她選擇站一節課,其他事務工作都可以交差。

這孩子一次次目睹家暴,父母爭吵時,她隨時豎起耳朵,是三個孩子中唯一敢出面報警,用身體保護媽媽的一個。後來爸爸離開了,家人平安了,但她還需要很多時間才能從警覺和凍結裡走出來。

一個小男孩則是正經歷父母婚姻危機,父親外遇,母親處境艱難,而他深深內化媽媽的恐懼。

我們不強迫孩子攤開這些經驗來處理,我們給予照顧者需要的支持和諮商,讓媽媽知道,孩子在學校很安全,我們不會放棄他。


⧬⧬⧬⧬⧬

我們可以支持的是

理解孩子對新任務的反射態度是抗拒,需要更小的階梯,來降低對失控的害怕

「他不會主動和人群在一起,一開始我們認為「也許他想,可是他不敢」,於是積極鼓勵,後來發現這些讚美和進一步給他表現的機會,反而帶給他壓力和更多退縮。」

特教老師:「有老師告訴我,只要對他大聲,他就肯開口了,我不希望這樣,我等他,等他讓我知道我們可以互動的橋樑。例如我發現他喜歡吃糖果,也喜歡看大賣場的DM,在我桌上這些東西都備著,他會來我的桌邊晃,久了,我們悄悄地開始少少地說話。」

一個很棒的老師這麼做

「有一次上課,我點另外一個孩子,他完全不會唸,亂唸,我帶著請求他幫忙的態度,他就幫我帶著兩個學生唸了課文,那是第一次他在班上開口唸課文。」

威脅,即使有短效,長期下來,「被動」更固著
因為慢,他們的表達常常是被要求、被催促出來的。

「我的孩子一有客人來,就躲房間,怎麼都不出來,他喜歡逛街,我就跟他說,你不出來打招呼就醜一,等醜三的時候,晚上就不用逛街了。」

「我很急,等不及他回應,我就幫他做好了,唉呦,怎麼差那麼多!我很容易跟別人聊天,跟人家打交道,我們這種急性子,遇到他,真的會發火。」

有時候我們做父母狀態很急,跟孩子形成對比,也因此彼此影響,孩子的慢讓我們更急,父母的催促,也會讓孩子更退縮和放空。所以,父母的穩定很重要,讓自己慢下來,孩子才有機會快一點。

用事實反映和正向關注取代鼓勵讚美

見過許多選緘的孩子對讚美很敏感,聽到誇獎,反而變得麻木無表情。因為對他們來說,那份表達同時傳遞著期待,尤其是針對他們偶爾冒出頭的互動所引來的肯定,更倍覺壓力。

一個五歲,在校不說話的孩子讓我知道「我不喜歡漂亮、不喜歡很棒、不要 good job!」

跟他在一起,提問減少,只說我看到的和我感受的:「我邀請你,你願意跟我擊掌,我很高興」、「你用藍色畫很多圈圈」。

用眼神、微笑和專注,給予正向回饋。

有一次他跟我說「我下次要來找你,因為你很醜」,那表示我過關了~


需要等待,以及不放棄互動

當孩子離開家,不會主動敘說和分享關於自己的事,也不會找別人玩,並不是他完全不想要。尤其是小學中低年級的孩子,他們害怕跟老師互動,但是常暗暗渴望同儕。


有幾個孩子讓我知道,他偷偷希望有人主動邀請他,他只是需要「允許」,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參與。例如,玩綠燈時,他不大叫,只是用手勢表達「紅燈」。

交流不用大量,點點滴滴,避免威脅和恐嚇的銳利,相信滴水可以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