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與支持中展開排列
來到新北高中,主角是輔導團隊的夥伴主動申請的,我再三確認過,他們不是為了工作和責任感出場,是真的信任大家😊,而且主任也在喔!一同前往的助教夥伴說:「我看到老師一做完排列,主任就上前擁抱他,他們之間真的很有互相支持的氛圍~」這樣的團隊氣氛好難得,很榮幸參與其中!
婆媳糾葛中的細膩體會
第一場排列的其中一條脈絡是關於婆媳關係。阿嬤與母親之間存在許多糾結。在孩子眼中,母親努力付出卻不被認可。孩子自然為母親感到氣憤,希望母親的價值能夠被看見。
母親,儘管始終在場域邊緣,身體不自主晃動,找不到自己的位子,只想遠離丈夫與婆婆的目光。但隨著主角逐漸敞開心面對阿嬤,連結並表達對阿嬤的敬重與理解,母親的內心也出現轉變。
最後,母親代表分享,聽到女兒跟阿嬤的對話,尤其女兒對阿嬤欣賞與敬重的表達,她身體鬆了,內心有一股感動:孩子長大了,以孩子為榮。
在日常意識中,母親可能並不樂見孩子與婆婆有連結,抗拒婆婆身上展現出來的控制力。但在靈魂與心靈的層面,每一位母親最深的願望,是孩子能夠安好。當孩子能從婆婆那裡汲取資源,不再被捲入她與婆婆的拉鋸之中,母親內在的一個部分也會得到釋放。不再執著於孩子「站在哪一邊」。看見孩子回到自己的位置,對任何一位母親的心靈而言,都能帶來寬慰。
排列場中,我們所見的不只是表面衝突,而是情感與精神動力的流動。
#海寧格先生 表達過,每一場排列即將進行之際,他會向心靈提問:有哪些人還沒有被看見?哪些情感還沒有被承認?
排列中,重要的不是和解或原諒的發生,是讓主角有空間咀嚼自己的故事,體驗情感流動。我們所做的,是給予通道和容器,讓原本僵住、分裂的部分,重新合奏,譜出新的樂章。
關於轉介個案的建議
有老師問我,若想轉介孩子來做排列,應該從何開始?我的建議是:先與父母達成共識。
1️⃣暖身
對未成年的孩子而言,家庭的核心力量是父母,父母的序位優先於孩子。因此,可以建議父母閱讀《愛與和解》,或聽聽相關的 podcast 與影片。如果在接觸這些素材時,心中浮現某些家族情感或人物,代表內在已有共鳴。此時,不妨先進入工作坊,接觸排列師,理解這個哲學,建立信任感。
2️⃣成為主角,進行個案排列
父母不一定要一起進行排列,因為每個人要處理的主題與連線不同,當你準備好了,沒有家人在場,有獨自的空間,反而能專注的為自己工作。
3️⃣分享、發酵
讓排列的畫面和結果在心中沉澱一陣子,可以跟朋友或家人分享體會,沉澱過後,有合適的機會再跟孩子做分享,孩子自然會有自己的決定是否願意體驗這個方法,來面對關切的主題。
祝福與感謝今天參與的所有夥伴
謝謝學校給予溫暖的空間
謝謝陪伴我的助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