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 #自我剖析 的時候,這些剖析帶著怎樣的頻率?
有時會有這樣的經驗,在諮商的過程中來訪者接連提問。每一次我回應,都像用力把一顆球拋出去,但它在半空中漸漸鬆軟,輕飄飄的,彷彿沒有重量,落不到他手上。話語還在空中,就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力量。
我們常以為探索自己,是要多問問題、多分析,找出背後的原因。這沒有錯,但經常,那些分析和提問的本質,是一種打岔,轉移對當下感受的注意力,也許正錯過了入口。
昨天下午的督導團體,我們討論了一個類似的片段。一位母親,期待自己能是「夠好的媽媽」,但實際上她覺得孩子並沒有被照顧好,她也沒有好好的對待自己。這份感受像大石頭壓在胸口,讓她很難呼吸。
諮詢者提醒她關注胸口的緊繃,她接著探問:「為什麼我總有那麼多自我要求?是不是以前爸爸媽媽很少在家的經驗影響了我?」
很快翻閱過去經驗,諮詢者也跟上,理解這些經驗中的她承擔了什麼。
離開前,她感到胸口依然很悶,小聲說:「我還是好困惑,為什麼我會把給自己那麼多壓力,卻覺得什麼都做不好?」
這讓諮詢者也疑惑:「難道剛剛的討論都不算數嗎?我陪著她回顧那些遭遇,也把它們整理起來,那正是她想要的,為什麼她卻感覺沒有得到答案?」
🌳🌳🌳🌳🌳
探索自己時,心要在兩條路徑上同時踏行:一條是 #頭腦裡的故事脈絡,一條是在 #感受層面,和不同經驗中的自己相遇。
在談話中,如果能一邊說、一邊向內連接、一邊捕捉直覺的感受,往往能在身心各層面,真切地感知到自己正在解開。
#身體,穿梭著過去到此刻,各種體驗中的覺受與信念的頻率。
可是,注意力帶入身體,那是一條沒有標示和路徑,卻務實正確的方向。
因為沒有里程數和地點標示,頭腦覺得太無聊;因為太務實,有具體的脹痛糾緊,人會本能地逃離現場。於是許多時候「探索提問」是一種脫離,而不是前往任何地方。
我提醒團督的夥伴,人跟身體連結的時候,很需要先感覺到安全,不要急著把來訪者的注意力放到最苦最緊繃的地方,可以擴大範圍,帶她覺察脖子、肩膀、整個胸腔。當範圍變大,同時包含著訊號最強烈的點,就像一個鬆鬆的懷抱,可以讓感受與還在猶疑不定的意識,有充裕的時空相會。
真的好努力在療癒的我們,一定常體驗到:經常一部分的自己已經往前走了很遠,卻發現有許多夥伴還落在半路上。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放慢腳步,回頭接引,一起往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