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完成 #象家園 與 #志玲姐姐慈善基金會 的演講合作,主題關於情緒、信念、關係與溝通,是個龐大的議題。
遇到投票,來的人不多,也正好讓現場有多一些交流的機會。我也帶大家實際操作了感受卡,他們覺得這個操作過程很簡單,卻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整理自己,並有意外的自我發現。讓我忍不住把這份禮物送給大家!
有一位夥伴分享並提問:
「老師你說,很艱難處理的內耗,不僅僅是焦慮,而是在努力的過程中,開始攻擊自己、討厭自己,甚至憎恨自己。這會帶來與自己的分裂,以及後續精神上的損害。你也說,我們要接納自己的情緒,讓這些情緒都有表達的空間。那如果我就已經討厭自己了,這種討厭自己的感受很強烈,怎麼辦呢?又不能討厭自己,又要接納討厭自己的感受?」
🔵被情緒擄獲、加深情緒的漩渦,可能像是:
💠照著情緒裡頭的聲音,不斷複製想法:「我這個人真的很討厭」、「我真的很笨」;
💠跟著情緒帶來的衝動,進行外在或內在的行動,例如:傷害或懲罰自己、不伸張自己的權益、放棄機會……
這樣做,會加深「情緒→想法→事件→情緒」的循環,持續跟著那一團「討厭自己」的感受,不斷批評、貶低自己。因此產生自我傷害、退縮,而不喜歡這麼做之後的結果,會讓自己更討厭自己。
🔵接納「討厭自己」的情緒,首先要覺察這個內在聲音中究竟包含了哪些情緒。於是可以對自己說:「我真的很痛苦、無力,而且失望。」這是一個活生生的身體能量,在我們裡面流動。當我們注意到它,而不著急要它轉變,就能讓情緒有流動的空間。
另一位朋友接著問:「是不是只要覺察,一直觀察內在就可以了?」
我的經驗是:是的,只要真心地覺察,這些感受有了空間,慢慢會與我們正在前進的道路互相靠攏,不會嚴重拉扯。但我沒有這麼說,因為這樣說得太快了。
真心的 #覺察,要經歷許多 #對覺察的覺察 不斷發現自己是怎麼在覺察的?如果有學習、有交流、有練習,覺察的歷程確實能夠創造出 #允許並帶來轉化 的空間。
今天聽 #楊定一博士 的共修音頻,剛好聽到這一段,與大家分享:
如果我們只是採用單純的中立性、單純的觀察,這條路很難成功,我也很少看到有人成功。是這樣,我才會一再強調中道不是單純的中立性,而是一種帶著 #正向的中立性,用正向的接受、正向的接納、正向的歡迎,或是用各式各樣的肯定句:像是「宇宙不會犯錯」、「yes一切都好」來表達這種正向⋯⋯。我們這樣做,反而讓小我放下武器,它沒有準備,根本沒有預料到等著它的不是反撲、不是處罰、不是責備,而是歡迎與接納,這一來面對眼前的不順它反而完全可以接受了。
簡單來說:單純的中立觀照,之所以不夠力,是因為心裡的各個部分(小我)有根深蒂固的習慣,害怕受傷、被批評、被糾正,也總認為事情一定有個對錯,所以一旦表達,就會升起緊張與防衛。
在剛開始的階段,觀照的自我、中心我、大我,需要有溫度的、歡迎的、主動連結與對話,讓內在的緊張和質疑慢慢降低。當每個內在部分累積了更多被接納的經驗,這時候覺察所帶來的療癒,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