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內在的部分,先區隔才好整合

 在 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 裡面把潛意識比喻為內在小孩,作者認為童年經驗的總和,和我們現下感受狀態緊密相連。尤其童年植入的信念,影響著感受和行動。


作者把潛意識的模組大致分為陽光小孩以及內在的陰鬱小孩。

療癒的路徑,是首先運用我們內在大人意識,了解陰鬱小孩的視角,讓小孩的恐懼、羞愧或憤怒。這些曾經不被允許的情緒,能夠在內在大人的聆聽之下獲得表達的空間,使得他們不需要在潛意識裡偷偷的作用。

其次,要疼愛並安撫內在陰鬱小孩。在生命的每個情境中

並且不斷地,和內在陰鬱小孩以及陽光小孩共同合作,由成人意識來創造生活。

◽️

關於療癒陰鬱小孩,作者建議了一系列採取的方法。
🔹找到陰鬱小孩所經歷的負面經驗。
🔹找出心裡的信念。
🔹感受信念所帶來的情感。
🔹透過負面情感的橋樑,接觸相關早期經驗。
🔹瞭解陰鬱小孩會使用的保護策略。

這些體會和理解告一個段落之後。接下來和陰鬱小孩重新建立合作關係。其中有些方法讓我眼睛一亮,特有共鳴。
🔹製造內在陰鬱小孩跟內在大人的認知區隔。
使用兩張椅子
在一張椅子上進入內在小孩的模式。用這個觀點去談論問題,談論在這個情境中對自己的看法。
然後坐上另外一張椅子進入內在大人的模式,從這個立場來說明事情,同時看到一個不敢獨立的小孩,從大人的觀點來對小孩提出安撫和建議,

🔹第二個活動,在特定的負面或衝突情境,選擇三種認知立場。
位子一,內在負面小孩。從小孩的立場,對於這個情況的任何感覺和想法。
位子二,和我們起衝突的對象。從他的立場來觀察整個狀況,以及表達他自己。
位子三,進入內在成人自我的模式。從大人觀點來看待造成衝突的情況,多一點理性的分析。平等的看待內在的小孩,以及這個和我們起衝突的對象,思考要給自己什麼樣的建議。

作者分享,不同立場的轉移,提供一種輔助,幫助我們建構堅實的基礎,來多角度的接近真實。這能夠調節情感,並且有助於解決問題。

◽️

我認為,操作程序的重點之一,是在一個議題和情況之中,具體化彼此交互作用的不同人,不同情感以及不同觀點,讓每一組能量擁有自己的位置,在一個臨在的場域中攤開來。

你可能會想,這種不同位置的表達,如何可以不互相衝突彼此辯論,加深糾結和矛盾呢?

答案就在於我們的 #身心空間是否敞開。以及我們 #是否放鬆,大腦是在一個感受和接收的頻率,還是在一個緊繃思考的狀態?

🔶如何建構一個內在大人的場域其實相當重要。
內在關係整合卡操作步驟中,「呈現畫面」前面的階段、看起來很容易,但是不容跳過,它幫助我們的能量沉穩下來,足以歡迎內在小孩,或者議題中其他不同的部分。

🔶對於進行這套程序的認知,也很能幫忙。
如果瞭解這些程序使用的意義,曾觀摩這些程序使用下來的效果,大腦會放鬆,讓判斷和著急退居到後面,脫離原本在自我對話中忙於分析導致糾結的模式。

身體內的氣、情感以及內在大人的慈愛與容納逐步展開之後,你可以體會到,意識投入不同的部分所帶來自然溫和的流動,確實能達到和諧以及具有靈感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