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導師,如果孩子跟你說:你不要告訴輔導老師...


輔導通常不是拿來處理行為後果,執行獎勵處罰,而是陪伴孩子去面對和消化不適應行為的心理過程。

在現場,我們常常發現有些孩子會要求導師:「你不要告訴輔導老師這件事(可能是:大發脾氣、偷竊、… …)!」

導師可能出於不想讓孩子有心理負擔,或要繼續跟孩子合作而答應。

但同時也基於期望輔導老師細緻的幫助孩子,也需要諮詢輔導老師的意見,而選擇告訴輔導老師。

這時,輔導老師便陷入不一致的困境:

「我明明知道這件事,卻要假裝不知道。」

「我明明知道他心裡最近不好受,還要聽他說自己過得很好,一面擔心他,一面附和他表現出來的樣子,不能亮出真正想關心的。」

這樣的輔導沒有真誠一致,就算和緩溫暖,孩子也收不到踏實的關愛。

真正達到分工與合作

教訓輔系統裡,孩子各面向照顧者需要互相傳遞知悉的訊息,比諮商的保密例外要寬很多。(不限於具有自殺或傷人的風險)

傳遞訊息不是為了

「你都敢這樣做還怕別人知道!」

「告訴其他人讓你沒漏洞鑽,得到教訓。」

畢竟,要共同協助孩子,相互交流,才能討論教育輔導的共識。

分工:如果導師針對問題行為,已經做過斥責懲處,家長知道完整訊息,後續便可以接著關切孩子是否明白被處罰的脈絡、關心他被糾正過程的心情,幫助他進一步省思或完成溝通。

合作:同一個行為背後往往有不同的原因,例如偷東西,對某些孩子來說是無法控制的成癮行為,和孤單有關。對另外一個孩子來說,是一時的誘惑好奇。

一個孩子從便利商店拿取物品,家長告訴老師,老師便回想孩子最近的狀態,提醒媽媽:他跟兩個好朋友吵架,拿的東西好像是好朋友曾經提過想要的。弄清楚偷竊背後的需求,才能讓彼此在後續引導上更符合孩子的需要。

導師的施力點

為了合作

當孩子跟導師說:「你不要告訴輔導老師這件事。」

導師需要理解孩子同時也承認限制。

理解

「你是不是怕別人知道了,會對你有負面的想法?」

「如果跟輔導老師說,他會找你討論,你不想再討論這件事,覺得很煩是嗎?」

「輔導老師總是看到你的優點,你是不是擔心他會感到失望?」

請肯定孩子正向面對的部分

願意提出要求—「你願意告訴我你的心情,這很好,我才能跟你一起想一想要怎麼做,會對你最好。」

願意承認—「雖然一開始有猶豫和否認,但是後來你還是選擇告訴我這些過程,這需要很多勇氣的。」

願意扛著壓力負責(就算不情願)—「你回去要跟爸爸媽媽說明,我們剛剛討論接下來處理的方向,你都願意,這很不簡單,老師很欣賞。」

行動界線

我跟輔導老師厲害的地方不一樣—「弄清楚你們發生什麼事,指出對錯,讓你清楚規範,是我的工作。可是關於你的朋友需要什麼,要怎麼樣才對你的友誼有幫助,輔導老師在這個部分比我厲害,能陪你仔細的討論,因為你想要對朋友好的心意,是美好的。」

處理完的事情不需重複—「我會告訴輔導老師,你面對這件事的態度很棒的地方,讓他知道都已經處理了。」

你的心聲值得專屬的空間—「出了事情該怎麼辦之外,你對大家的想法、挫折、心情或是其他的,可以自由地跟他說,一起整理,那才是你的收穫,這個部分不用對我或是爸爸媽媽交代,當然你願意分享也很好。」

輔導老師的施力點

同理孩子的不安

提要:

「老師有告訴我發生的事情,這幾天你的心情起伏應該不小,辛苦了,老師特別說你鼓起很多勇氣去面對,真的不容易,他還說你希望我不要知道這件事。」

共情:

「你會不會擔心,我問你很多問題,你如果回答不了或不想回答,不知道該怎麼辦?」

「你會不會害怕,我知道了以後,不會像以前一樣對你很溫柔很好?」

「你是不是覺得這不是一件好事,不確定我會怎麼想,所以感到難為情感到尷尬。」

表達自己

「其實我也會擔心欸,擔心你遇到困難,我又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沒辦法陪你一起面對。」

「我也蠻害怕的,怕你無法信任我,需要的時候寧願自己獨吞這些心情。」

「我知道你不太習慣跟別人說比較難過的感覺,所以有時候我也很為難,要怎麼表達關心,才不會讓你覺得尷尬。」

收下他的心意

「你想要自己消化這些事,就是希望我們相處的時間裡開開心心的,我也是呀,我也很喜歡跟你一起玩,東南西北開玩笑。」

「你不希望我替你擔心和難過,我也不希望你來這裡假裝快樂,你在這裡可以自然地表現最近的狀態,反正我們可以一起消化。」

「人都有很多種特質,難免會犯錯,我也是,那也不是全部的自己。我不會忘記之前來這裡那個可愛又有笑容的你,就算沒有一直那樣也沒關係,我還是會記得。」

從情感共鳴建立默契

「以後我會主動關心你的事,不過我會記得,無論是從學務處、教務處、導師、父母親或特教老師那邊知道什麼,我都會跟你討論,從你的立場來感受你的需要,陪你一起想⋯⋯⋯。當然除了生活中發生的事,我們還是會一起進行喜歡的遊戲。」

結語

當我們表現得可圈可點的時候,不一定能體認到被愛。一個人能夠在面對錯誤的過程,重拾破碎的自我認同,在最不喜歡自己的時候,感覺到被關注不被放棄,反而能體會愛與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