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孩子嚴重哭鬧

 




問:這個禮拜,孩子哭得很厲害,上學的時候哭,放學之後,回家遇到一點小事情也哭,一整個晚上都在鬧情緒,我在想該怎麼辦比較好?

父母親想「怎麼辦?」

...................................................................................

找到方向讓孩子不哭鬧之前,先整理自己如何思考。
因為思考引發情緒,大人小孩情緒緊密連動在一起。
不同的想法是在跟不同的人對話。

思考是腦袋裡的對話,腦袋裡的對話常常是有對象的,弄清楚對象,才能讓自己的思考變得簡單,有結論。

如果沒有想清楚對象,例如:「孩子早上會遲到,讓我很焦慮。」若沒有先問自己這個焦慮跟什麼有關,要放在哪一段關係裡面去溝通,心念容易落入「小孩就是不能遲」,可是事實上,就算非常盡力,還是會遲到,於是兩個人的情緒就一定要炸開,膠著在「起不來-媽媽焦慮-小孩生氣-媽媽生氣」的歷程。

假設對這個媽媽來說,這個想法是跟老師之間的對話,「早上會遲到,不是很久,我也可以等他,我上班還好,是老師一直告訴我,一大早,小朋友一起相處的時間和做活動的過程很重要,不要中途加入。這樣小孩手忙腳亂跟不上大家。」搞清楚某一個遲到的焦慮跟老師的顧慮有關,媽媽可以選擇向老師表達:「我正在盡力,也持續努力,如果真的遲到了,有沒有什麼方法幫助小孩暖身加入活動?」老師知道媽媽在努力,會有相對的回應,媽媽知道老師會做一些小事情幫助小孩,心裡比較放心,這個想法的能量便調和了。

想法很多,一條一條來,把它全部加在一起,就有一大堆的「我認為⋯⋯但是⋯⋯可是。」「但是」、「可是」像乒乓球拍,把要落地的想法又拍高了。

問:我當然覺得很煩,可是也很努力包容,我先生更煩,常常用很不好的口氣說話,而且會說:花那麼多錢唸私立幼稚園,有用嗎?我的小孩怎麼會這樣!我也會開始納悶是不是挑選的環境不對,是不是讓他讀附近的公立附幼比較好?公立學習的安排沒有那麼密集,會不會比較適合小孩?例如小孩寒假的時候參加冬令營,就很快樂,因為冬令營的時間很鬆,早上做一件事,下午做一件事,步調比較慢。

可是我問小孩:我們轉到附近的學校好不好,他都搖搖頭,我甚至帶他去參觀,他還是喜歡原來的學校。

可是他也說學校太遠了,起不來,說老師很兇,他不喜歡,問他要不要轉學,他又不要,這樣怎麼辦?

......................................................................................................

注意

可以給小孩選「晚上要吃飯還是吃麵?」「明天要爸爸送還是媽媽送?」「如果要學一種才藝課,想要跳舞還是畫畫?」

比較大的決定,現實往往只能給孩子表達自己的空間,而無法讓孩子做決定。

不要問大的項目,例如「我們要住哪裡」、「你要跟誰住」、「你要不要轉學」,這是小孩無法考量的,結果也不是他可以想像的,那是照顧者需要通盤考量,為孩子的適應和未來的生活安頓做整體承擔的。

轉學牽涉到接送的配套,牽涉到教學方法學習風格的不同,也牽涉到家裡面經濟的負擔,需要照顧者悉心觀察、商量好,做了決定之後,協助小孩適應。

例如這位媽媽如果思考要不要轉學,先整理出考量

  • 現在的學校活動安排密集,例如早上就有畫畫跟舞蹈,下午有國語課、點心和數學,轉換之間都需要接收指令、改變動作,小孩很慢熱,需要一大段時間做同一件事,也不喜歡聽到那麼密集的指令,也就是學習安排孩子無法消化。
  • 費用高,長輩的期待就高,覺得孩子的英文各方面要很好,讓媽媽有壓力。
  • 家庭開銷的負擔。
  • 讀私立學校,原本期待家長們之間可以慢慢熟絡,未來有機會創造資源團體,媽媽發現自己不愛參加聚會,也無緣運用這些資源。

這些整理下來,想要轉到家附近的公立學校的意願勝出,還可以進一步去了解公立學校的課表,以及老師跟家長合作的風格。

確認自己的意願之後,和伴侶或者其他照顧者商量,達成共識,就可以開始為孩子做暖身,預備在七月之後轉換環境,當然留在原來的學校,和校方商量學習安排,也是選項。

重要的是,不要反反覆覆改變方向。
更不要把是否轉換的壓力變成孩子哭鬧時候的口頭威脅。

孩子通常都是透過我們的口吻來判斷這個決定好不好,如果你說:「你那麼不喜歡這個學校,那媽媽就要把你轉學喔,你以後就看不到你的好朋友了。」那麼他會覺得轉學值得期待嗎?還是一個處罰呢?

所做的選擇,要能夠為孩子留下希望感和信心的空間,只要有方向,態度穩定,希望和信心必定會長出來。

最後,陪伴孩子適應開學很辛苦,偶爾情緒爆發,責罵甚至責打孩子都是難免的,一旦父母親覺察到自己混亂了、翻船了,能把自己穩定回來,每天可以和好,和孩子說彼此失控的原因,互相寬容,這不僅不會留下創傷,而且是很好的練習,在學習的歷程裡,還有大大小小的挑戰,父母是孩子的隊友,沒有隊友不需要過程來培養默契。

💓💓💓

孩子適應開學,就像身體打疫苗。

小量病毒進入,免疫力作用,會發燒、骨頭酸痛;孩子的生活安全圈被打破了,自然而然有各種心理症狀反應,而且反應強烈不代表不好,我們不是都說對疫苗反應大的往往是年輕,夠健康的人的嗎?

這是一個磨合和適應的過程,不需要太快認為:「他在學校發生了什麼嚴重的事」、「這裡不適合他」'「為什麼別的小孩都很好,我的很不行」⋯⋯支持他修復,是邁向更強壯,可以耐受壓力的基礎。

當然發燒、喉嚨痛,需要多一點照顧、體諒和休息,孩子在開學期間也是一樣的,整個家裡面的作息調整得鬆一點,父母親相互的支持多一點,家長留一些空白的時間給自己喘息,每一次亂掉再把自己整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