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感覺對了,花兒也謝了



我曾經嚮往,並且相信,世界上有些工作有些事情會帶來那種「這就是我要的」的悸動。

然後像戀愛般,有靈感、活力、生之喜悅。

就讀心理輔導研究所時,我在幾位老師的臉上,看到那份陶醉,當他們談到自己生命中遇到心理學的喜悅,決定走上這條路時。

修生涯諮商課,裡面有一章談到「召喚」、「心流」的概念,細節我忘了,但是當時的想像是,世界上一定有那麼一條路,是屬於我的,會牽引著我走上去,而一旦我跟它連接上,就像坐上遨遊的小船,順流而下,順風而行。於是我充滿嚮往,暗自尋尋覓覓,即便心理諮商已經是一個方向,總有許多路徑小道,究竟「天命」在哪?(回想起來,就是想跳過掙扎和壓力)

進行實習諮商的階段,不知道為什麼,來談生涯的個案特別多,年齡比我稍大或者與我相當,他們經常討論:「什麼是我要的」、「這件事情很沒感覺」、「要怎麼樣讓自己有動力」…。當時的督導,年近半百,是我景仰的巨人,他教訓我好幾次,大意是:「之珮,這樣諮商是無效的。你沒有點出他的幻想。珍惜機緣,用上自己,是基本責任。你要認出來,他們的內心狀態,坐在地上觀雲賞月,在等奇妙的邀請,拉他起身,一起共舞⋯⋯」

後來我觀察到,我的老師們臉上陶醉的表情,那是相遇初的火花,像蘊藏在甕裡的酒,是真的讓人醉,卻不是全面的。想想需要多少九牛二虎之力,數不清的蓋瓜承受,他今天才能站在台上,打開甕,跟我們分享啜飲的甘醇。

許多人說:沒有感覺、沒有動能,不是他們手裡完全空空的,沒有把握到任何喜歡的可以發揮東西,而是在台階的面前停下了,淹沒在孤單、焦慮、辛苦之中,沒選擇把甕(初衷)舉高,拾級而上。

我看過很多孩子,當他們終於覺得自己準備好的時候,已經錯過原本來到身邊的機會,錯過願意提攜的貴人。

今天跟一個年輕的大孩子分享:你無法站在原地,等到很有感覺的時候,隨著你每跨出一步,你的感覺才會更對一點。

所謂「對頻」,是在行動中磨合的結果。

我內在的畫面是:
一個人張開雙臂往前走,前往任何正邀請他的方向,走進一團一團的能量裡,有些過程比較長,會浸泡在裡面,有些曇花一現,歷程中的發生穿過這個人全身的毛細孔,這個人的天份、能力、性格和偏好就像網子,從一個過程出來,身上的網子就會留下一些東西,慢慢地這些東西就組合成他的經驗和認同,在別人眼中,就是他的光,這道融合之後的獨一無二的光,成為他的磁場,為他吸引來更多的機會,成就祂,也成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