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分享:日日靜好/微笑老後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忙裡偷閒的午後,誠品書店的書架上。


除了被封面的可愛畫風吸引之外,真正讓我翻開書的是「93歲精神科醫師」這個關鍵字。我一直很容易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所感動,因此馬上渴望從書中汲取恒子醫師堅持不懈的工作熱情,想著可以提振一下自己當時耗竭的狀態。

結果發現,這本書不是激勵充電的心靈雞湯,相反地,它會幫你放電,讓你自然地鬆開拳頭,放掉多餘用力的地方。特別的是,放掉拳頭之後,你不會停下來,反而願意穩步航行,感受生命際遇的清風照拂。

恒子醫師在第一個章節談到關於工作,就打破了我認為90幾歲還願意工作的「盡忠職守」、「由衷熱情」的想像。

🌷雖然我不討厭工作,但談不上真心喜歡。此外如果你問我對工作是否有遠大的目標?那也是完全沒有的。
雖然我總是提到要智慧處世,但其實我很憨慢、挺笨拙的,對於如何做到八面玲瓏,完全一竅不通。
我能夠持續至今的動力只是:只要我做得到的就去做而已。🌷

恒子醫師所分享處世態度,例如
  • 不去想「一定要幸福」才會幸福,試著放下無謂的包袱。
  • 不喜歡工作,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做了總比不做好」,就可以持續下去。
  • 不得不拼命努力的時候,很快就會到來,平時沒必要,不用太過拼命。
  • 人生不急於求成,每個階段都有重要的課題,好好的把握當下,才不會錯過最重要的事。
⋯⋯⋯⋯⋯⋯

我會形容這傾向於「退守」、「順其自然」、「著眼當下」的哲學,也許你會跟我一開始一樣,想像他的生命故事大概順風順雨,沒有需要積極突破些什麼的。才有這般清風徐徐溫度宜人的生命滋味。

其實並非這麼回事
不論是從醫之路,還是家庭生活,都經歷不少坎坷艱辛。

🌷家父是生活拮据的小學老師,家裡有五個孩子,兩個弟弟特別受到溺愛,於是他從小就被耳提面命,畢業之後去當老師或者嫁人,盡早自理。想想孩子多,大都如此,我不得不為工作打算,當時在大阪開私人診所的舅舅提到:「親戚裡有人想當醫生的話我就幫忙出學費」,男性醫師當年全部都被徵召當軍醫,醫生非常短缺,在這種情況下,我決定從醫,說不上期待也不是自願,當時的我只有這條路可以走。🌷

🌲她認為許多人在探討工作的意義:「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為了實現夢想」。
但是從根本的出發點來看,人需要為了維持生活而工作,為了養家糊口而工作。因此,為了賺錢而工作,一點都不可恥,是堂堂正正非常了不起的事。請先單純的在這個點上為自己喝采!

🌷我先生是個糟糕的人,他的本性雖然不壞,非常愛跑出去喝酒,還很愛請客,家裡的事全都不顧,花光薪水,每天晚上到處請人喝酒,毫無節制,因此完全無法寄望他的收入養家。… …同樣的事不斷上演… …我開始思考,要如何在不改變先生行為的情況下,營造舒適、和樂的家庭環境? … …那日積月累的壓力⋯⋯。🌷

🌲對別人不抱期待和失望,自己才會設法尋求解方,找到的方法,就放手去做。
這是她為家庭生活尋求平衡,以及走過婚姻路的底層態度。

🌷戰爭末期,糧食嚴重短缺, … …原本四年就能當上醫生,變成需要五年才行。畢業後還必須要無薪實習一年,如果沒有通過國家的考試,就無法取得醫師資格,許多醫專的同學紛紛打退堂鼓回到家鄉,另謀出路。家境富裕的同學想到要大費周章,也都叫苦放棄。
「但是我如果放棄回老家,家人不會接納我,加上沒有錢,我只得硬著頭皮念下去。」
「那個時候真的很慘,什麼保障都沒有,被醫院任意差遣,還要一邊準備國家的醫師考試… …。」
就算拿到醫師資格,卻找不到給新的工作,醫學部畢業的人,都先進入大學醫局無薪工作好幾年,等到有給職空出來,才遞補進去,這種情況很平常。
恒子醫師需要錢,於是遇到有人牽線到診所工作,立刻答應,她一手包辦那位醫生家中的大小事,還要協助院長看診,兼顧配藥,出診隨行… …。
後來某天,在街上遇到同時期的同學說在精神科缺一名助理,要不要試試看,她毫不遲疑地說「真的嗎?我要去!」
當時精神科醫師被當作異類,處理的是別人都不想碰的,也不會有成就感的病患… …。🌷

🌲她分享:機會只發生於偶然,如果有人推你一把,不妨順勢而為。當人生的轉折時機來臨時,與其糾結於衡量利弊得失,不妨把握機會。

整本書,是恒子醫師的後輩同事,因著對她的景仰,為她的口述進行編撰而成。因此頗有一種聽老奶奶說故事的溫度,那些難挨的歲月,在她的口中已經沒有苦澀的味道,反而是回甘與清甜。

撰稿者形容她:恬淡慢活,不精明,也不追求效率,專注於活在當下,絲毫沒有勉強自己的感覺。
因為她的處世態度,並不是奮力掙扎,也不是跌倒過後淬煉而成的。
比較像是:從ㄧ而終、虛心順流、恆毅前行。

把這份恬淡安然和經歷的困難結合起來,我內心的畫面是:
一葉輕舟,轉眼度過萬重山。

恒子奶奶的書目前有兩本
《日日靜好》可以品味其平生經驗和處世哲學。
《微笑老後》則用對話的方式,聊老後生活的自處之道,關於健康、朋友、孤身、兒女離家等議題。

想想,我們小的時候有父母走在前面,長大一點,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老師走在前面,工作之後也有前輩,唯有老後, 65、 70歲以後,很可能不再有人領著我們前進,而那也正是我們心力消退、仍在前行卻漫無目標的時候。
跟著恒子奶奶的《微笑老後》走一遭,我有一種預先在心裡面打底,儲備內在老伴的感覺。

面對生命的自然轉折

我們缺的往往不是方法以及觀念,而是在虛弱封閉的時候,如何把心揉開來,讓自己好好的呼吸,回憶起生命的初衷和生活的甜美。

這兩本書的文字所傳遞恒子奶奶的聲音,可以回應這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