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剛入新班級,人際不容易


升國一的女兒,開學第三天回家時。我已經在餐桌邊,一副很閒的樣子。
問她要不要吃餅乾,要不要幫她弄個飲料。

她說:「我跟你講我們班一個同學,這件是很小,可是我真的很煩惱,第一天放學,我們剛好一起走路,後來她下課和放學會主動來找我,我擔心她很快認定我了,好像什麼事情兩個人都要一起做,我不想這樣,所以今天下課我拒絕了她兩次,一次去福利社一次上廁所,唉!中午我就被她約談了:你今天怎麼了?是不是心情不好?天啊,我該怎麼辦?她一臉難過的樣子!我只好跟她說我那個來不想動。」

她的煩惱,她沒問我不能出意見,也不能表現出擔心或沒什麼的樣子。
總結起來,我沒說什麼。不過心裡蠻開心的,空出傍晚時間的使命達成。

🌲🌲🌲

小學的孩子,到了新班級,多數順著本能反應和班級氣氛讓人際關係自然發展,進入國中,因為他們既累積了建立關係的經驗,也累積了難以建立關係的經驗,多半一到新班級,會有意識的注意到要怎麼發展關係。

「趕快找一個人,跟他成雙成對?」
「保持距離,多觀察再下手,免得誤入賊窟脫不了身?」
「盡量找不同的人搭話,營造一種自己好相處吃得開的氣氛?」

到底哪一種比較好?
我的答案是,能夠問自己這些問題的孩子,很棒!
那表示他們很有誠意的在覺察和面對自己的焦慮,可能過去有挫折或者目睹他人被排擠的經驗發出警鈴。

當然,不會問自己這些問題的孩子,也值得恭喜,可能他在過去的人際關係裡有安全感,體會到順其自然跟著班上的作息節奏,就會形成小圈圈,或者沒有小圈圈的話也沒關係,保持跟大家都好,不用特別好,也不錯。

可是我心疼的一種孩子是:進入新環境,心裡很多挫敗的經驗發作,感到不舒服,卻沒辦法跟恐懼感對話。

🔥有一種可能,他為了避免焦慮,直接告訴自己:「他們吵死了/幼稚/煩,我沒有要交朋友的意思。」當他這樣告訴自己,同時否定心裡面想要在人際網絡中有安全位子的願望。
於是選擇自己「站到邊邊」,當大家試著攀談、整理座位、發課本、幫老師處理雜務時,把頭一直低下來,讀小說、看影片,成功錯過隔壁想要找他問個問題;後面搓他背跟他借東西的機會⋯⋯。

🌟人不一定要有很多朋友才安全,但需要被一部分的人認識,才有安全的位子,例如,人們知道你不喜歡熱鬧,習慣安靜,但是有事情找你是ok的,你對大家也沒有敵意,知道怎麼跟你相處,這就是基礎認識可以讓彼此自在。如果一開始就採取「不要惹我」「不要靠近我」的氣場,人們可能會對於這個氛圍提出各種自己的解釋,因此雖然互不干涉,但是這中間的距離並非相知相安。

🔥另一種可能,他太焦慮,讓焦慮主導大腦,熱切地抓住同學,因此過度展現自己,打擾到別人也不自知。會被別人形容為:「喜歡刷存在感」、「搶主場」、「硬聊」、「裝熟」
一旦有兩三個人以上都對同一個人有類似的感覺,聚在一起互相詢問:「其實我有點不喜歡他… …,你會不會覺得…」「對呀,他上次… …」
被排擠的勢頭就開始形成了。

🌟當被同學提醒,他需要先安撫受傷的心情,畢竟想交朋友,願意靠近別人,是正面的,而且他很努力,所以被拒絕被疏離,會特別的憤怒和委屈,但如果他可以消化這份心情,開始拿捏自己的行動,就可以在前三週班級動力還沒凝固的時候扭轉局勢。

國高中的人際關係對任何人的自我認同來說都容易留下痕跡,我不認為要成為核心份子,或者要有很多朋友,或者一定要有死黨閨蜜,才是有益的。
如果他們能練習觀察別人、安撫自己、思考行動和整體局面的關係,就不會把經驗到的感受和自己的價值感貼合在一起,最終他不論擁有怎樣的人際關係,都會有益。

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是我們想關心,他就願意說。就算他說了,也不一定願意討論。

最近跟幾個父母談到類似的主題,我建議
🌟創造說話時間(小孩不喜歡被約談,要有不經意聊起天的機會)

在孩子開學的前兩週,盡量排開緊湊的工作,跟他們有同在的時光。像是在車上、傍晚一起吃點心或者吃飯,睡前水果點心… …。因為發生大事情時,他們容易變沒煮開蛤蠣,人比較願意說話有說話需求的時機,是在事情不大,但有點說不出來的煩,而剛開學就是這樣的時機。

🌟不一定要問「你交朋友順利嗎?你今天開心嗎?今天有沒有難過的?」
他會回答「還好。還好。還好。」

單純好奇他身邊的人事物,我大概這樣問
「你覺得你們老師人怎麼樣?」
「你觀察你們班同學,跟以前的同學比起來,氣氛怎樣?好聊嗎?」
「你隔壁的跟前面的… …。」
「有沒有白目的?有沒有你覺得人還不錯的⋯⋯?」
評論和觀察別人,會反映出他們的心情和狀態,而做一個抽離的旁觀者對他們而言,是比較容易感到自在的說話位子。

祝福青春期的大孩,還有難為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