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內心,有批評自己的聲音嗎?
跟你分享#內在家庭系統的觀點
以及透過#向內聚焦為自己梳理
內在家庭系統的觀點,用具象化的方式將內心焦慮、自我批判的聲音稱為管理者。
這樣的稱呼和定義,翻轉了以前對於內在批評聲音的理解,有很多人覺得那些嚴苛批評自己的聲音只是內化了過去大人對孩子所做的事情,也就是一個孩子曾經如何被傷害,會發展同樣的方式傷害自己,但是這樣的理解過於片面,好像孩子是吸塵器或一張白紙,單純模仿吸收環境中的訊息。這忽略了內在系統為自己而服務、活生生的功能。
所以我很同意「管理者」這個名稱。
管理者的功能,確保我們在生活情境中免於再度受傷害。只是管理者的感受、提醒和保護策略,來自於過去的經驗,經常平移了對幼小的自己和當時環境的評估。因此我們如果靜下來省思內在的管理者的聲音,很容易發現對現在的處境來說,實則過於不信任、嚴格、苛刻。
管理者的模式,和我們童年時候經常面對的挫折情境有關,例如一個孩子曾經在人際關係中因為穿著而遭到嘲笑,他的內在很可能形成「在意外表」的自我評價聲音。
⚠️這個聲音提醒他:你這樣穿會不會太… …,人家會不會覺得你很奇怪… …,在照片裡你看起來特別… …。
⚠️功能是要自己:時常警惕在心、精心打扮、獲得安全;要不就得盡力隱藏自己,以免被注意到,而遭到攻擊。
⚠️可能有的行為模式:害怕出頭張揚,凡事盡力滿足別人的需要,以彌補自己在別人評價中的缺陷。
⚠️代價是:會壓縮自己的成就,限制自己發聲的空間,並且承受焦慮警覺的情緒。
對於國小國中的他來說,人際中的安全,帶來平安的空間,被同學接受,是很重要的核心,會為其他各方面帶來順利。
問題是,內在的管理者經常就停留在挫折發生的年紀,例如他一直用小學生的狀態來要求自己,也用小學生的眼光來預設別人,認為環境中的別人還像他的小學同學一樣,只看得到他的外表,一味忽略他的個性和心意。
可是對於30歲的情境來說,某朋友群的評價,跟他是否能生活安定,能不能夠滿足所需,會不會有成就感,已經沒有多大的關係。他無需時時刻刻揹負「別人是否覺得我OK」的壓力。再者,他周圍的同事、朋友和前輩,看待一個人的方式,可能更重視相處起來是否自在,看重彼此交流的坦率,如果用小學時候的緊箍咒繼續帶領自己,不僅不會獲得人際安全感和價值感,反而損害他的發展。
體認到管理者的管理風格也許不合時宜是一個起點。
進一步要與這位管理者商量,請他讓一點空間給不同的思維和行動模式。
而這需要讓管理者有安全感,讓他感受到你對於他的好意有所理解和接受。
也就是你要明白和接觸到他一直在保護的部分。
🌳向內接觸管理者
要知道,這個管理者也是個孩子,是在當時的情境裡急於長出力量,做出防護的孩子。
當你聽到這些聲音在腦袋裡重播,別只是聽見她說什麼,回頭看看在說話的他,你會看到一個小孩拿著比自己還要大的棍棒扮演嚴師的角色 ,面容雖嚴肅認真,其實緊繃的不得了,你甚至可能會發現他對於自己的堅持沒有那麼多的信心,只是沒有更好的辦法,因為敵人就在近處,他只能一直大聲疾呼不要暴露弱點,掉入「陷阱」。
遇見這個孩子的時候,給他大大的肯定,讓他知道他的守護是對的,他已經完成任務了,可以放鬆,累的時候可以倚靠你,跟你一起探索能夠回應願望的方法。
🌳 向內接觸受傷的孩子
這可能是你再也不想接觸,或者是早已模糊的情境,而那個受傷的孩子正隱身在那裡。
如果你想不起來過去發生的事,可以藉由訪談管理者來摸索接觸的路徑:「如果不按照你所說的去做,會怎麼樣?最可怕的情境會是什麼?你擔心會如何被攻擊?」
走入那個備受攻擊的情境裡,你心裡面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如何感受?身體裡的害怕或憤怒是什麼樣子?
體驗某個部分的自己,並不會重複受創,相反地,那是釋放壓抑能量的出路。把這個內在的管理者,以及他想保護的傷者從密閉循環的空間中接出來,跟你一起在這個當下呼吸、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