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珮說故事
困惑的母親
一個女孩跟媽媽說,假日他們的球隊要跟其他學校的球隊進行友誼賽,要媽媽跟補習班請假,喜孜孜錯過一次補習。媽媽帶著閒聊的心情打開話匣子,問她哪一間學校?提到之前有聽其他家長說那間學校的教練很嚴格,球隊氣勢很強……。
女孩突然大聲,「妳為什麼都要說別人好,我們不好!」
媽媽嚇了一跳,愣住了,努力緩和她的情緒,跟她解釋,「我完全沒有這個意思啊,我只是聽說他們也不錯,跟你說你們不要輕忽而已呀!妳為什麼要這麼生氣?」
女孩抓著點不放,「妳明明就有說他們很好,我們沒有很好,妳每次都很喜歡打擊我!」她越說越氣,用外套把自己包起來,什麼都不想聽。
媽媽原先感到錯愕,懊惱自己說話太快而搞砸了,後來被女兒的態度弄得惱怒起來,摒住呼吸,才控制住沒有大吼。
媽媽不明白女孩突然高張的情緒。「她到底有什麼毛病呢?我明明沒有那麼那個意思,硬要說我在批評他們,是不是在借題發揮?」
「對」題發揮
青少年得理不饒人,的確可能在借題發揮,只是發揮什麼呢?裡頭的情緒是真的,控訴的卻未必是眼前這個話題。
為什麼不對題發揮,要借題呢?
我請媽媽想一想,這些憤怒可能從哪裡累積起來?
媽媽細數女孩平常如何自找被催促、被提醒的機會,「我可都沒有叫她做家事喔!都是她自己的作業、書包、桌子……。」
不論他們被責備、被限制的情況有多合理或活該,人只要被罵,就會有憤怒的情緒,有想要反擊的能量;但是平常他們都是「錯」的那一方,找不到合理的出口。於是,難得遇到大人出錯,反擊的能量就乘勝一股腦衝出來。而最親近的照顧者最直接遭殃,被弄得遍體鱗傷,滿腹委屈。
其實,有一些破口可以讓壓抑的情緒宣洩出來,在心理健康的層面,以及親子關係的長遠發展來看,這並不是壞事,而重點是怎麼讓這一回合衝突可以安全且有效能的落幕,不囤積更多負能量,或者帶來關係的傷痕。
照顧者的自我覺察
首先,照顧者要能夠在情緒的衝擊下穩住,不把被攻擊而引發的反擊力道再反彈回去。
再來,聽懂孩子強勢炮轟裡頭的需求是什麼、期待是什麼,就能透過接下來的回應接住孩子投出的球。
而照顧者如何在孩子情緒的衝擊中穩住?這不容易,得先過兩關,然後才能聽懂及可以回應孩子情緒裡的需要。
第一關是「自己的受傷」:
難道我都沒有做得好的地方?我提醒你那些,就是希望你可以不要被老師罵,難道我都沒有肯定你嗎?我平常對你的關心和照顧就這麼薄弱嗎?你完全都沒收到!就這麼一兩句話就可以擊潰我之前的累積,所以對你的付出都白費了?
第二關是「做教導的警鈴和責任感」:
孩子很不合理的樣子,會啟動照顧者的焦慮:「你怎麼可以這個樣子!」、「你怎麼會那麼跋扈、沒有禮貌!」
許多青少年是用完全不同的臉來對待自己人和外人,對照顧者雖然流露不滿、不耐,轉身卻對其他長輩客客氣氣、謙虛有禮,很多面向在他們身上兜不起來。
我會形容就像是好幾組各自分開建置中的APP,還沒到組合起來的時機,所以常建議父母不要被自己的推掄嚇到,也許還太早。
簡單來說,照顧者需要覺察和釋放自己的情緒,接著與「孩子會不會長歪」的憂慮對話,安頓好自己。
之後,才能來到「情感」的位置,明白孩子情緒裡的需求訊號。
讓我們接住孩子拋出的球
以下是邀請這位媽媽整理自己的過程,目的是可以在下一回合好好接球。
我請她說說被女兒指責時的感受。
她說,自己能夠想像女兒累積的情緒,但無法接受自己是受氣包。
這使她想起自己每天晚上六點到九點如同打仗一般,提醒、掌握家裡每個人吃飯、梳洗、完成功課的節奏,確保大家能好好休息。而女兒練球回家,已經很晚,需要的簿本常常沒帶回來、聯絡沒抄完整、繳費單不見……等,想起這些保母兼書僮的勞務,她無奈道,「我還能怎樣!」
日常的匆忙,各種壓力,在女兒心裡囤積怒氣,又何嘗沒有在媽媽心中留下滿腹委屈。
而當我們明白這就像家裡每天都有廚餘和垃圾需要清理,情緒能量所需要的是從累積壓抑的狀態,透過覺察來釋放。
情緒出來之後,我鼓勵媽媽離開那個被指責的位置,站到女兒的後面,去看「女兒的怒氣在要什麼?」把它當作我們平常沒時間招呼的好朋友,在我們忙碌得不得了時,他被晾在旁邊,等待、忍耐了一段時間,現在正舉手發言。
情緒裡的期待被聽見時,關係的壓力就會獲得某種層度的釋放。
「妳覺得女兒在意什麼?」
「我都不會看她好的地方,只會看別人好的地方。」
「她期待什麼?」
「很想被我肯定嗎?」
「我們來重新翻譯孩子說的話,當她說,『你都說別人好,我們不夠好!』裡頭的句子按照她的期待來說,會是?」
她想了一下,「媽媽,我要去比賽,妳幫我加油,給我信心。」
或者是,「媽媽,這段時間,妳常常批評我,妳覺得我不夠好嗎?」
媽媽想像孩子在眼前,對她直接表達。
「如果孩子這麼直白的告訴妳,妳會怎麼回應?」
她的聲音哽咽,「我會說,『要比賽啊!沒問題的,妳已經努力了,很棒了!等妳比賽完,一起吃火鍋。』」
她說完,掉了一些眼淚,我們安靜一會,一陣奇妙的感動,我知道她們之間會連上線,因為她已經跟自己的情感連上線了,就算她沒有說孩子到底有哪些優點,沒有解釋平日的提醒才不是否定孩子的價值……等。
回到情感的層面,我們才有底氣容納孩子的情緒。對母親來說,那份情感是「妳生氣了,我也受委屈了,這些都會有,最重要的是,『不論如何,我愛你、接受妳』。」
蘭老馬看見
母親和女兒是天生的好對手,不管是競爭或合作,媽媽總會是在女兒上面,先是夾在腋下帶著跑,接這拉著小手往前跑,最後是扯著腿不放手。當媽的都不肯去看這些畫面,想像自己是把女兒捧在手心、勾在身邊、撐在後面。
女兒在腋下感到溫暖而窒息,被拉著跑時眼睛看著想去的天空,立足舞台時從沒忘記那隻腳踝上緊扣住的手。
這一輩子的母女相愛相殺是命定,當有一方感覺很滿意,另一邊就扭曲了。
直到有一天,距離拉開了,如果彼此還願意遙遙相看,就會看到那血肉相連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