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門當戶對


爭吵過後,不斷更新自我

跟他一起咀嚼生活的這幾年時間,大概品嚐了四次分手,問他四次分手帶來什麼收穫,他說:越來越清楚自己要什麼。

在生活中癱瘓多天之後,他提出三個對伴侶由衷的想要:

1.在25歲之後曾經離開原生家庭自己住

那表示這個人有獨立管理自己生活的經驗。開始嘗試自己的生活風格,之後跟另外一半在一起,才有東西彼此磨合,不至於太快配合對方,加入對方的生活後,又感覺到有所犧牲。

如果跟父母繼續住在一起,要看他跟父母之間的關係有沒有轉換成成人對成人的狀態。

那表示他不再是一個孩子,在找另外一個父母。

如果他跟父母關係很好,但仍然是一個承歡膝下的孩子,會暗自期望對方加入他的家庭跟他一起扮演類似角色。如果他跟父母無法互動,有很多情緒糾結的議題,那表示他有傷口,會期待另外一半不可以跟他父母一樣。

「不要面無表情,那會讓我想到我爸,你不可以像我爸…你不可以像我媽…超恐怖的魔咒耶,只要有這一條,最終會變成我閃你閃,不能做自己。」

2.要有不用頭腦思考,非工作的另外一個興趣,投入身體感官。

親密關係裡面的小挫折,變成極端的痛苦,常常是因為頭腦賦予很多解釋,這些解釋如果指向「我不好」、「你不愛我」、「不喜歡我」,另外一半就容易背著不斷解釋和保證的壓力。

痛苦的時候,思緒翻攪是自然的驅動,除非有意識轉移能量投入的渠道,有人烹飪,有人跑步攀岩,有人打遊戲⋯⋯,雖然不是解決關係問題的治本之道,但絕對是充電、更新狀態的必要里程點。

很多人知道繼續想只是繞死胡同,但卻停不下來,收到任何行動建議都放在一邊,那是因為平常沒有養成轉移頭腦能量的生活習慣,想在最沒有力量的時候培養新的行動,怎麼可能!

「女友心情不好會去看書,我問她看什麼書,她看的都是諮商類型的書,我一聽就知道完了,案例故事多、標籤多,很容易對號入座,頭腦還是沒有停下來呀!果然她看完書後,我們更慘!」

3.曾經做過諮商,覺得有幫助

關係裡的功課,往往隱私、細膩和重複。不容易找到能夠理解,讓他知道後自己又不會有負擔的朋友。就算有,也不一定願意重複、保持中性給予回應。

尤其人們常希望伴侶就是那個最好的朋友,可以重複有耐心的理解自己的感受,但是忽略了,你很痛苦的時候,伴侶也一樣處在痛苦之中,在痛苦之中的人,會有自然具有攻擊性或逃跑反應,他就算比你強壯,承受的量和次數也有限,如果硬撐,你好起來之後,就換他的情緒大反撲。

「他願意尋求諮商,表示他知道自己是有限的,我也是有限的,他從談話的過程中有收穫,表示他願意開放自己,而且我們如果遇到困難就會有後盾,不會兩個人纏鬥又要互相救贖。」

聽他分享,內心無比感動,歡呼鼓掌。因為他所描述的那種另一半,正是他這幾年成長的軌跡。看來,他已經成為自己最想要的人。

成長與改變過後,原來愛情是這麼一回事

他:應該很難找吧!

我:不會,因為你在找的不是大家都想要的,你看,這樣的你對對方來說並不完美呀!你的清晰有界線讓她覺得不被在乎。

他:喔 ,的確。

我:至少,你已經具備可以精準認出所要的眼光。

找到比較靠近的人,固然重要,卻不是解藥。

如果他進一步問我還需要探索或看見的是什麼?

我會說:把自己長成一個圓之後,也希望對方同等、獨立、自足,意味著你對這個圓的邊界相當保護,背後是否存在著恐懼?是否害怕移動已經建立穩固的自我空間,害怕搖晃、跌倒、扶持成長的必經歷程?

相愛,還是要捨得給出一部分的自己。

我跟他學習到尋找愛情的幾個過程:

1.我的生活不夠好,我不夠好,想找一個讓我覺得我是值得被愛的人。(內在孩童的狀態)

2.我把自己照顧好,我很好,想找一個需要我的人。(整救自己內在孩童的狀態)

3.我活得很好,想找一個跟我一樣,不要搞破壞的人。(恐童的成人狀態)

4.我活得很好,可以照顧自己也想撒嬌,想找一個願意跟我互相遷就、分享生活的人。(願意和對方一起照顧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