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讓故事重演,為探尋出口

 


那一份挫敗,我懂

一個有美麗心靈的媽媽跟我聊,她從陪伴兒子上幼稚園的一整年歷程,收穫關於自己童年創傷的療癒。

明明她有意識的不想給兒子類似的感受,仍把想要避免的童年際遇,無意識帶給孩子;也許是因為內在小孩的匱乏始終在心上,要她努力提供當年自己沒有獲得的。

她母親的原生家庭不在台灣,幼稚園時期,被帶到海洋的另外一端,由外公、外婆照顧,因為時間匆促,而且計劃不會在當地就讀小學,因此就近登記進入一所以印度人為主的幼兒園,而非像表弟、表妹們全部就讀國際學校。

在以印度話為主的教室環境裡,她強忍焦慮,每天晚上哭著想要媽媽,卻得不到聯繫的機會。

那時候,心裡的吶喊是:

「如果媽媽可以帶我去學校該有多好!」

「如果我可以和哥哥、姐姐們一樣去國際學校就好了。」

所以當了媽媽,一直把陪孩子走入校園視為重要的事。

她願意親力親為、不假手他人。

兒子上學前,充分做功課,和家人溝通後,決定親自接送,帶孩子到國際學校念幼兒園。而心中的幸福圖像是:上學途中一起唱歌,為孩子加油打氣,回家的路上,聽孩子唧唧呱呱,聊聊學校點滴。

然而,實際上,孩子常常在上學途中哭鬧,使她無法安全駕駛,經常處在崩潰邊緣。來回車程三小時,工作時間被壓縮,連帶晚上陪孩子遊戲、說故事的空間也縮小,幾次孩子半夜喊著媽媽,而明明「她」就在身邊。

孩子呢?除了容易生氣激動,沒有安全感,原本很喜歡畫畫,變得抗拒繪畫,也不願意參加學習活動。

有一次參加學校的教學觀摩,她看到孩子用力舉手,想告訴老師自己有回答問題,但是沒有被蓋章,苦苦無法用英文表達,不斷比手劃腳。

那個表情,她認得,就像幼稚園時候的自己,覺得活在玻璃罐裡,滿臉焦慮挫折。

從母親的角色,遇見從前的自己,她明白了:當年外公、外婆是多麼的疼愛媽媽,才會把照顧她的責任都攬下來,支持媽媽先在台灣穩住自己。

而當年,她不好受,媽媽也很煎熬,所以外公、外婆不願意讓他們通話,為了維護好不容易穩住的安排。

眼淚撲簌簌掉下來,因為她體認到自己不是一個被遺棄的小孩,而是被整個家族所容納,雖然不好受,但是在當時生活的挑戰裡,每個人都犧牲了一些,每個人心裡都有彼此。

她的體會是,對孩子而言,被好好對待的前提,是整個家的平衡。

現在已經安排好為孩子轉學,也和孩子的兩位奶奶聯絡,他們都樂於在她無法抽身的時候,散步接孩子回家。

重現,藏著力量與出口

諮商能走到這一步,對我而言是天賜,需要很多意願很多祝福。觀照內心的力度突然匯聚到一個點,推開門,花瓣(一層一層感受和體會)從核心往外綻放。

我的心得是:有些傷痛重現,不是我們想要的,卻是心靈需要的。

心靈想為內在孩童的渴求找到出口,而這個出口,必須超越孩童時耿耿於懷的期待。

這個出口,是在相似經驗中,一邊面對解決,一邊探索過往,往往觸及對故事中的每一個人更深刻的體會。